当前市场正经历科技股的“黄金时代”,AI、半导体等赛道涌现出大量大牛股,投资者热情高涨。然而,作为中国最早布局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巨头之一——海康威视(002415.SZ),却在本轮牛市中“失声”,引发41万股东的集体焦虑。
数据显示,年初至今,上证指数累计上涨14.97%,通达信“人工智能”板块指数涨幅达35.84%。相比之下,海康威视同期股价仅上涨3.07%,与行业整体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更令投资者心碎的是,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反映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仍不及2021年同期的88.23%,业绩修复进程缓慢。
从财报数据看,海康威视2024年营业收入924.96亿元,同比增长3.53%,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5.1%;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418.18亿元,同比增长1.48%,归母净利润增长11.71%。尽管表面数据有所改善,但扣非归母净利润仅同比增长4.69%,远低于市场预期。
“与A股其他亏损科技股被热炒不同,海康威视作为安防视频领域的全球龙头(连续9年排名第一),资本市场对其业绩要求更为严格。”业内人士指出。私募大佬冯柳管理的高毅邻山1号远望基金也在2025年半年报中减持1200万股,持股量较2023年三季度减少0.97亿股,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担忧。
尽管业绩承压,海康威视的业务表现并非一无是处。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毛利率提升至45.19%,同比小幅增长0.14个百分点。创新业务(机器人、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存储等)占比从2022年的18.12%跃升至28.14%,成为新的增长点。
然而,公司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长缓慢的“元凶”正是高额的研发投入。2020年,海康威视研发投入63.79亿元,2024年已翻倍至118亿元,占营收比例从12.83%升至13.56%。若削减研发开支或裁员(2024年在职员工59689人,近一半为技术人员),财报数据可迅速改善,但公司选择了更艰难的科技突围之路。
海康威视的传统安防业务已陷入“红海”。2024年,该业务营收下滑1.18%,2025年上半年再降3.17%。国内安防市场高度成熟,叠加经济压力导致政府和企业削减支出,公司亟需开辟新增长曲线。
但创新业务同样面临强敌环伺:智能家居领域需对抗小米、格力;移动机器人市场有康耐视、基恩士等国际巨头;汽车电子赛道更是直面特斯拉、小鹏、博世等竞争对手。海康威视若不加大研发投入,将难以在技术厮杀中突围。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基本盘”,海康威视在AI大模型上的投入仍在加码。公司今年4月表示:“AI大模型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AI的投入依然会继续加大。”然而,高研发投入与激烈竞争意味着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小觑。
对于41万股东而言,陪伴海康威视成长或许需要更多耐心。这家曾引领中国AI发展的龙头企业,正站在传统业务转型与创新业务突围的关键节点,其未来表现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