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百万年薪争夺算法专家、猎头深夜仍在对接候选人、智能驾驶工程师批量转型机器人领域,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战争正在重塑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格局。
2025年,人形机器人已从春晚舞台的表演嘉宾转变为工业制造、服务领域的核心生产力。优必选9月斩获2.5亿元工业订单,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等企业连续获得上亿元采购合同,行业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据智联招聘数据,今年前5个月人形机器人岗位需求同比增长412%,技术类职位占比达62%,远超生产与销售岗位。
这场人才争夺战呈现三大特征:头部企业以百万年薪争夺顶尖科学家,中型企业奔赴高校抢夺应届生,跨界人才从智能驾驶领域批量涌入。某资深猎头透露,2023年行业才出现稳定招聘需求,到2025年已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人才争夺生态。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今年两次公开招聘,5月上海活动直言"所有岗位缺人",8月北京分公司成立时更开出70K-100K月薪招揽控制算法专家。这种迫切需求折射出行业深层矛盾:高校培养体系滞后于产业需求,毕业生工程能力与岗位需求存在30%-40%的能力缺口。
数据显示,具备2-3年行业经验的技术人才薪资涨幅达60%,但岗位空置周期仍长达6个月。某头部企业HR透露,运动控制算法专家岗位要求同时掌握机器人动力学建模、MPC优化控制算法等五项核心技能,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不足市场需求的15%。
初创企业为吸引人才各出奇招:宇树科技设置2000-10000元内推奖金,对顶尖人才提供期权激励;优必选为具身智能研究员开出1-3年经验即可的特殊通道。这种激烈竞争导致猎头行业转型,原智能驾驶领域猎头70%转向机器人赛道。
行业融资数据揭示资本流向:7-8月国内发生43起融资事件,总额近125亿元。不同规模企业形成差异化人才战略:
技术路线分化同样明显:85%企业优先招聘机械结构工程师,仅行业龙头持续投入具身大脑研发。这种差异导致智能驾驶人才成为抢手资源,其薪资涨幅(20-30%)虽低于机器人行业,但技术栈高度重合的特性使其转型优势明显。
面对行业狂热,部分企业保持清醒。北京某机器人公司创始人拒绝为"具身智能经验"支付溢价,转而通过"师徒制"培养新生代工程师。这种策略背后是行业现状的客观认知:当前应用仍集中于科研展示,物流、家政等刚需场景突破需5-10年周期。
某985高校控制学院研究生指出,完全人形结构并非所有场景最优解。在平坦工业环境中,轮式或履带式底盘的稳定性优势明显。这种技术路径分歧,正在催生新的产品形态创新。
对于求职者,专家建议:应届生应优先选择头部平台积累项目经验,中级人才需关注企业技术路线与自身专长的匹配度。对企业而言,回归高端制造业本质的同时,需在具身智能、多模态交互等前沿领域持续投入。
在这场人才与技术的双重变革中,跟风高薪或许能赢得短期优势,但构建核心技术壁垒才是穿越产业周期的关键。当行业泡沫逐渐消散,那些深耕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基础领域的企业,终将在下一代机器人竞争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