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安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一、中组部刊文直指‘鞭打快牛’现象
近日,权威媒体《中国组织人事报》发表文章,深入剖析了机关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鞭打快牛’现象,这一话题迅速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文章明确指出,在机关内部,那些工作效率高、责任心强的员工,往往被赋予更多的工作任务,如同被不断加套拉犁的‘快牛’;而工作效率低下、主动性欠缺的员工,则常常得以置身事外,享受‘休憩旁观’的待遇。
文章进一步揭示,这种‘逮着能干者一直用’的工作分配方式,实质上是工作管理上的懒政与不公。它不仅严重透支了骨干员工的身心健康,更对整个队伍的成长潜能造成了扼杀。
二、高规格讨论:直指问题核心
关于‘鞭打快牛’的评论文章屡见不鲜,但此次中组部刊文所引发的讨论,其规格之高、影响之广,实属罕见。
与以往类似文章相比,此次文章毫不留情地指出了问题的本质:
‘考核机制过度侧重即时成效,人才培养缺乏系统规划,导致机关在面临任务压力时,不自觉地选择了最便捷却最不可持续的工作方式。’
简而言之,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机关单位在管理上的短视与懒惰。
三、解决方案:从快速完工到培养队伍
针对‘鞭打快牛’现象,文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其核心在于将工作重心从‘如何快速完工’转变为‘怎样培养队伍’。
快速完工虽能带来‘即时’政绩,但培养队伍则可能意味着政绩的‘延迟’。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人将岗位视为短时间内的镀金厂,只关注如何快速提拔,而忽视了带队伍的重要性。
文章指出,要对领导干部的考核机制进行升级,注重分析研判团队成长度、人才储备率、长期战斗力等综合实力,将培养新人、锻炼队伍作为重要指标,实现从‘用完人力’到‘培育人才’的转变。
四、客观看待:科学过程与个体觉悟
当然,我们在关注‘鞭打快牛’现象的同时,也要保持客观与理性。
事实上,许多机关,尤其是基层单位,面临着干部结构不科学的实际困难。如果只盯着‘鞭打快牛’的问题,纠结于自己是否多干了一些,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
试想一下,如果‘快牛’们选择阶段性罢工,但工作又不等人,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鞭打快牛’现象的彻底消失是一个科学的、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快牛’们仍需保持一定的觉悟,切不可撂挑子不干。
毕竟,有很多‘慢牛’曾经也是‘快牛’啊,他们也曾为机关的发展贡献过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