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商业风波,将西贝餐饮集团董事长贾国龙与网络名人罗永浩推向舆论风口。这场持续数日的争论不仅暴露出餐饮行业在标准化生产与消费者认知间的矛盾,更成为观察企业危机公关能力的典型案例。
2025年9月15日,西贝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致歉声明,承诺将中央厨房预制工艺调整为门店现制,并宣布于2026年10月1日前完成全国门店九大工艺改造。同日中午,罗永浩在微博透露已收到华与华创始人华杉就此前不当言论的致歉。当晚,罗永浩宣布停止追究责任,但直言"五十岁后目睹太多中年企业家为面子做出愚蠢决策",暗指贾国龙在争议中的强硬态度。
事件起源于罗永浩对西贝预制菜模式的公开质疑。作为曾硬刚西门子、俞敏洪、王自如的争议人物,罗永浩此次的批评迅速引发连锁反应。贾国龙非但未选择低调处理,反而通过媒体喊话"生意宁可不做",并暗示采取法律手段。这种强硬姿态意外激发网友支持罗永浩的声浪,形成压倒性舆论优势。
当《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三大央媒集体发文聚焦预制菜标准缺失问题时,西贝的危机应对显得愈发被动。首封致歉信中"顾客虐我千百遍"的表述引发次生危机,虽经修改引号后重新发布,但已造成品牌信任损伤。据《证券时报》观察,这种反复修改的公关行为反而加剧公众质疑。
深挖事件背景,罗永浩近期解除限制消费令成为导火索。公开资料显示,其13亿元债务中包含锤子科技原始债务6亿元及新增债务7亿元。通过直播带货(5.48亿元)、资产处置(1.8亿元)等方式,罗永浩已偿还8.24亿元,其"真还传"历程成为商业诚信的典型案例。
这场风波暴露出西贝公关策略的重大失误。作为华与华(2024年营收1.9亿元)的长期客户,西贝此次未采纳专业机构建议。华杉公开指责罗永浩"污蔑"后,贾国龙亲自下场引发舆论反噬。投资人史保刚指出,企业家直接对抗网络意见领袖属战略失误,"冷处理才是最优解"。
餐饮行业普遍存在的预制菜使用现象成为争议焦点。资深从业者毛和江透露,中央厨房模式能降低30%人力成本,是连锁品牌标准化生产的关键。但国家标准与消费者认知的脱节,导致西贝陷入"符合法规却违背预期"的困境。央视新闻截图显示,现行预制菜定义尚未明确加工程度边界。
这场风波对西贝上市计划产生实质性影响。作为拥有370家直营店、1.8万名员工的餐饮巨头,西贝2023年62亿元营收中,儿童客流占比达17%。贾国龙原计划2026年完成IPO,但9月10-12日客流量骤减导致的数百万元损失,使资本市场的信任面临考验。史保刚认为,此次事件或延缓整个餐饮行业的上市进程。
对比胖东来等企业的舆情处理案例,西贝的危机应对凸显传统企业家与现代传播环境的脱节。当贾国龙强调"符合国家标准"时,消费者更关注的是知情权与品质保障。三大央媒提出的定标准、减信息差、保品质三大建议,直指餐饮行业转型升级的痛点。
这场风波为行业留下深刻启示: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如何平衡标准化生产与消费者感知?当企业家个人形象与企业品牌深度绑定时,如何建立有效的危机隔离机制?这些问题不仅关乎西贝的未来,更将影响整个餐饮行业的进化方向。
本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改编
作者 | 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