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组
作者 | 丸都山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视觉中国
9月25日晚,雷军第六次登上年度演讲台,主题定为“改变”。
尽管演讲形式依旧,但雷军对小米造芯与造车之路的艰辛描述,却难掩台下听众逐渐产生的审美疲劳。不过,跳出演讲本身,小米的“改变”并非空谈。
从手机业务这一基本盘来看,小米可能正处于创业以来最敢于自我革新的时刻。
这一点,从当天发布的旗舰系列手机小米17上可见一斑。
“全面对标iPhone,正面迎战!”在小米17发布前,雷军在个人微博上发出了这样的宣言。
实际上,这并非雷军首次提出“对标苹果”的目标,早在2021年就曾有过类似表述。
那么,过去四年小米的这一目标完成得如何呢?
从产品层面看,小米通过小米13、14、15三代机型,成功定义了“小屏旗舰”这一智能手机特性,并占据了用户心智。连续三代旗舰机型开发中,小米基本未出现“翻车”情况。
今年二季度,在国内市场的4000-5000元价位段,小米市场份额达24.7%,位列国内第一,而2021年这一数据仅为11.4%。
然而,旗舰系列的升级并未带动整个手机业务ASP的上涨。今年上半年,小米手机ASP相比去年同期甚至出现小幅下滑。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过去几年围绕“小屏旗舰”思路开发的数字系列已将潜在用户挖掘殆尽。在换机周期拉长的背景下,小米必须调整战略以吸纳更多新用户。
在小米17系列上,这种转变体现在Pro机型的“背屏”设计上。
对于“米粉”群体来说,背屏功能可能无感,甚至会嫌弃其对电池空间的侵占——基础版小米17电池容量做到了7000mAh。
从功能性角度看,背屏可归纳为“美丽的废物”。发布会上提到的接打电话、音乐控制、航班信息展示等功能,实际应用中意义几乎为零。
但背屏还有两个特殊应用:作为后置摄像头的取景窗和个性化壁纸。虽然崇尚“性价比”的米粉们对这两项功能无感,但对于年轻时尚人群或女性用户来说,仍具一定吸引力。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17在设计上十分成熟,选择搭载“背屏”的时间节点也很妥当。
这里需要补充一个背景:“背屏”并非小米首创,早在2017年发布的魅族Pro 7就曾搭载过。但当时的手机背屏需要手动点击唤醒才能操作,违反了交互逻辑。因此,“背屏”在当年短暂火爆后便逐渐消失。
然而,随着产业链的发展,“息屏常亮”技术已成熟,完全能够支持背屏成为个性化表达的方式。比如发布会上提到的AI壁纸——将宠物或人物照片通过生成式AI转化为背屏里的陪伴。
在做出新意的同时,小米的产品开发团队也维护住了数字系列作为“水桶机”的底色。比如在小米17 Pro的影像模组部分,虽然搭载了背屏,但依旧保留着体积较大的潜望式长焦镜头,而且电池容量较上代机型小米15 Pro甚至还有所提升。
在这一代的小米17系列上,比较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小米自研的玄戒O1芯片出现,而是选择了全系搭载高通刚刚发布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芯片。
这并不令人太过意外。一方面,玄戒O2的性能参数基本对标着上代SoC平台,如果在小米17上使用,基本要面对“发布即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台积电3nm工艺制程常年维持满载稼动率,暂时可能也没法分配给小米更多的产能。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米的自研芯片会偃旗息鼓。
在年度演讲环节中,雷军强调,这一次小米造芯是认真的,并表示“自研手机SoC,至少要花十年时间、至少投入五百亿。”
雷军之所以下这么大决心自研芯片,很可能是因为小米芯片团队实现了远超预期的表现。
9月25日,@极客湾Geekerwan对新发布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进行了性能测试。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是,在SPEC 2017套件上,作为一款今年上半年发布的芯片,玄戒O1的“性能核”能效表现逼近了刚发布的骁龙8Gen 5,“能效核”表现甚至超过了后者。
图片来源:@极客湾Geekerwan
在玄戒O1发布前,业界对于这枚芯片的期望都是“能用就行”,但发布后却发现这枚芯片竟然能实现“跨代对标”。当然,在CPU主频和GPU性能上,玄戒O1较骁龙和天玑平台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但还是要说,玄戒O1所展现出的完成度,已经基本扭转了人们对于小米研发工作的刻板印象。未来的玄戒系列芯片很值得期待。
另外,在小米玄戒O1芯片推出后,能够看出这家公司在产业链上的话语权也在显著提升。比如这次发布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小米拿到了绝对意义上的“首发权”——在芯片发布当天便召开新机发布会,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随着“双芯”战略的推动,或许未来能够看到在旗舰SoC领域,“赢家通吃”将不再成为行业固有规则。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85771.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