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缺驴论’背后:中国驴产业为何陷入供需失衡困局?

时间:2025-09-28 19:06:45 来源:互联网那些事 作者:互联网那些事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民间谚语,道出了驴肉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独特地位;‘阿胶养生’概念的深入人心,更让驴皮成为中医药材市场的‘硬通货’;就连小众的驴奶制品,也因营养价值被纳入高端消费清单。然而,当‘毛驴浑身是宝’成为全民共识时,社交媒体上却频繁出现‘我国正面临缺驴危机’的预警。这场供需失衡的困局,究竟从何而来?

‘缺驴论’引爆舆论场:从行业吐槽到全民热议

2025年9月,‘我国正面临缺驴危机’话题以1300万阅读量登顶微博热搜,其源头可追溯至中国畜牧业协会驴业分会负责人的那句‘牛马都不缺,就缺驴’。这句看似戏谑的吐槽,实则暗含产业变迁的深刻逻辑。



存栏量断崖下跌:从千万头到百万头的产业萎缩

回溯历史,中国曾以1120万头驴存栏量占据全球25%的市场份额,稳坐‘世界第一养驴大国’宝座。但随着农业机械化与交通工具现代化的双重冲击,驴的畜力功能被彻底取代。数据显示,2015年存栏量已不足400万头,2023年更是锐减至146万头,较巅峰时期缩水近九成。

这种断崖式下跌背后,是三重压力的叠加:其一,驴肉、驴奶等衍生品始终未能突破小众消费边界,市场规模远不及牛肉、乳制品;其二,驴缺乏马术、赛马等高附加值变现渠道,经济回报率偏低;其三,长达3年的养殖周期(1年1胎+2年育肥)与高昂的防疫成本,让养殖户望而却步。当市场需求低迷、变现渠道狭窄、养殖成本高企三大痛点同时显现,农户弃养便成为必然选择。

进口驴贸易崛起:非洲禁令下的巴基斯坦机遇

消费端的火热与供给端的萎缩形成鲜明对比。以阿胶产业为例,2024年山东驴存栏量仅2.1万头,但全国年需求量却超过百万头。驴皮贸易的巨大缺口,迫使企业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



当前全球养驴格局已发生剧变:埃塞俄比亚、苏丹、巴基斯坦、乍得、墨西哥组成新五大养驴国,其中非洲三国占据三席。然而,2024年非洲联盟峰会通过的驴皮贸易15年禁令,让中国进口商遭遇供应链危机。在此背景下,存栏量超500万头的巴基斯坦成为最大赢家。中巴驴产业发展论坛上,巴方明确表示将提供通关便利、税收优惠等支持,试图构建‘养殖-加工-出口’一体化产业链。

市场自我调节:双轮供应模型能否破解困局?

驴产业的U型曲线清晰可见:从传统畜力时代的刚性需求,到机械化时代的弃养潮,再到养生消费崛起后的需求反弹,市场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寻找新支点。



当前,头部企业已开始布局‘海外进口+国内养殖’双轮驱动模式:一方面通过巴基斯坦等国进口驴制品填补短期缺口,另一方面在甘肃、内蒙古等地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这种策略既能规避国际政策风险,又能逐步建立自主可控的供应链。随着阿胶、驴肉火锅等市场的持续扩容,预计未来3-5年将形成新的供需平衡生态。

不过,产业转型仍需跨越时间门槛。即便现在启动大规模养殖,幼驴2-3年的生长周期也决定了供给恢复的滞后性。‘缺驴论’的彻底消解,或许终将交给市场规律与时间力量共同完成。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周刊:《牛马有的是,驴不够了》

第一财经:《‘牛马都不缺,就缺驴’,中国商人早已满世界找驴》

海报新闻:《海报观察|我们不缺驴,‘缺驴’的可能只是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