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的振兴迎来了新的政策春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为县中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生态的重构指明了方向。
县中振兴,新举措出台
《行动计划》不仅重申了“整治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禁止抢挖县中优秀校长和教师”等已有措施,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包括做好学校布局规划,新建、改扩建一批县中,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及加快扩大公办学位供给等。同时,推动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持续优化职普结构,推进职普协调发展,也被列为重要任务。
近年来,县中教育质量下滑、生源流失的现象日益严重,“县中塌陷”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行动计划》的出台,被视为对县中振兴的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其意义深远且举措针对性强。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院长亓俊国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县中振兴不是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一场涉及教育理念、资源配置、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变革。《行动计划》的出台,标志着国家将县中发展提升到了教育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位置。
从提升到振兴,县中面临挑战
在中国庞大的教育体系中,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连接城乡教育的重要纽带,更是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键节点。据教育部统计,2024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922.28万人,其中近六成就读于县中。然而,近年来,随着民办学校或民办公助办学模式的兴起,以及“超级中学”的崛起,县中逐渐陷入困境。
大量优质生源、师资外流,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县中考不上好大学”的观念盛行。不少学生和家长对县中失去信任,部分县中由此陷入生源流失与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有网友表示:“我们县最辉煌的时候出过省状元,现在出个清北都费劲。”媒体调研也显示,在广东、陕西、安徽等省,全县中考前100名的学生中,至少有一半都被所在市、省会城市的中学挖走。
八大行动,重塑县域教育生态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县中振兴”就已提上政策议程。此次《行动计划》在“县中提升”基础上明确提出“县中振兴”,并公布了八大行动,包括教育资源扩容、办学条件改善、课程教学提质、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数字化赋能、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深化、办学规范化、对口帮扶等。
其中,推动现有普通高中挖潜扩容,新建一批普通高中;补充县中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养一批县域普通高中领军教育教学人才;实施新一轮教育部部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等措施,备受关注。亓俊国认为,《行动计划》不仅是对县中“生源流失、师资薄弱、质量下滑”困境的系统性回应,更是推动城乡教育公平、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一步。
破局关键:师资稳定与成长
师资流失是县中振兴中需要直面的重要挑战之一。新华社《半月谈》近日报道称,走访调研东中西部多个县域中学发现,“培养即流失”“招聘无选择”的师资困境正持续发酵。某中部省份一所县中10多年来流失40多名中坚教师,有的刚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就被“挖走”。
在亓俊国看来,推动县中振兴,没有教师的稳定与成长,再完善的政策、再先进的硬件、再充足的资金,都无法转化为县中真正的竞争力。他提到,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既要通过提高待遇、保障编制、畅通发展路径“留住”人才,也要通过专业化培训、资源支持、价值激励“育好人”。
长远规划,避免短期功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23日国新办发布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将以县中振兴为推动,改变以升学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配合中考改革进行探索,淡化竞争、减少焦虑。《行动计划》也提到,要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县中振兴除均衡配置资源、形成良性生态外,评价上也要尽可能多元。业内人士也认为,虽然高考仍是衡量县中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应该对县中实施“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增值评价,注重考核学生高考的成绩、位次比他们入学时是否有提升、提升了多少。
科学预测,应对学位需求变动
随着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先增后减”的变动趋势,预计我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数2032年将达4032.60万人的峰值,学位需求增大,随后普通高中在校生数逐渐减少,可能面临教育资源供给过剩问题,部分地区的县中可能被撤并、关停。对此,《行动计划》提出,要建立学龄人口和学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科学制定县中布局建设规划。
结语:县中振兴,任重道远
县中振兴是一场涉及教育生态重构的系统性变革,需要政策刚性约束与内生动力激发双轮驱动。亓俊国表示,政策的最终成效取决于执行力度与长效机制的构建。要将“严禁掐尖”的刚性约束转化为“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将“输血帮扶”升级为“造血创新”,才能让县中真正成为农村孩子“走出去”的阶梯、城市资源“流进来”的枢纽,最终实现城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历史性跨越。
记者:孙晓波
编辑:蔡如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