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家中流畅观看4K视频、享受高速WiFi时,是否想过背后的技术支撑?在小区机房的角落里,一种名为“无源光器件”的设备正默默扮演着光信号“交通指挥员”的角色。它无需外部电源,仅通过光学原理就能将一根光纤的信号精准分发给多户家庭,确保数据传输高效稳定。
在光通信行业技术快速迭代的浪潮中,一家由60后“高中生”创始人陈建伟创立的企业——蘅东光通讯技术(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正凭借其无源光器件技术冲刺资本市场。这家与AT&T、谷歌、亚马逊等国际巨头深度合作的企业,预计于9月25日迎来北交所上市的关键“上会大考”。然而,其招股书披露的财务压力与对赌协议困境,揭示了跨境经营的复杂性与资本博弈的残酷性。
01 海外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蘅东光是一家专注于无源光器件研发、制造与销售的企业,主要产品包括光纤连接器、配线管理产品及多光纤并行无源内连光器件等。其业务版图呈现鲜明的国际化特征:2022-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5亿元、6.13亿元、13.15亿元、10.21亿元,其中境外收入占比分别达75.9%、79%、87.62%及90%。美国市场贡献了绝大部分营收,产品通过AFL、Coherent等企业进入AT&T、谷歌、亚马逊等终端客户。
这种“大客户战略”也带来了客户集中度高的风险:各期公司向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比例分别为66.74%、67.85%、76.97%和79.87%,对第一大客户AFL的依赖尤为突出。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对AFL销售金额占比达58.22%,同期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增至3.91亿,占当期营收38.3%。北交所对此问询聚焦于销售真实性与增长合理性,公司回应称,AI数据中心建设热潮驱动AFL采购激增,新产品销售规模大幅增加。
贸易壁垒下的全球化布局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美国多次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蘅东光采取“曲线救国”策略,于2024年末至2025年初以412.26万美元收购越南海防富兴有限责任公司,推进越南生产基地扩建。然而,美越关税政策又生变故:8月7日起,美国对越南制造商品征收20%关税,对“洗产地”转口贸易商品征收40%惩罚性关税。
为此,蘅东光根据Shelter协议在墨西哥设立生产场所,利用当地对美出口关税优势规避贸易壁垒。Shelter模式通过本地服务商提供合规资质与资源整合,使企业无需注册独立公司即可快速开展生产,显著降低初期风险和成本。墨西哥总统辛鲍姆表示,三国将继续执行《美墨加贸易协定》,绝大多数出口商品不存在关税壁垒。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所长步少华认为,中资企业赴墨投资设厂能打开进入北美市场的窗口,也有助于输出优质产能。
02 对赌协议:763万补偿背后的资本博弈
蘅东光的股权架构与资本协议变动始终围绕创始人陈建伟展开。这位持有中国香港籍及美国永久居留权的“高中生”企业家,通过直接与间接持股合计控制公司65.27%的表决权,股权控制力稳固。公司凭借技术积累与全球化客户资源,吸引了深创投、鲲鹏一创等多家机构投资。
然而,机构的入股并非没有代价。早在2017年10月,蘅东光便与深创投等三家机构签订协议,约定2017-2019年三年平均实现净利润不低于4000万元,股权回购触发条件为2021年12月31日前未实现在中国境内上市。最终公司未完成业绩,于2020年11月以定向分红形式支付763.73万元补偿款。
此后,协议多次修改:2020年8月将业绩承诺期调整为2020-2022年,股权回购触发条件延期至2023年12月31日;2022年11月引入新投资机构时,增资扩股协议保留回购权等特殊权利,触发条件为2025年12月31日前未完成上市;2024年2月再次将回购触发条件改为截至2026年12月31日仍未上市。
经测算,股权回购条款触发时,公司需承担的回购金额为1.65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7亿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23亿元。9月25日,蘅东光即将面对上会大考,若未能如愿,那些与“上市失败”绑定的股权回购义务便可能重新激活。这家由“高中生”创始人逆袭打造的光模块企业,能否赢得这场资本“赌局”?答案即将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