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三生
来源 / 节点财经
在生鲜电商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叮咚买菜的表现一直备受关注。当与其模式、体量高度相似的每日优鲜黯然退场时,叮咚买菜却成功存活下来,成为行业中的“幸存者”。然而,近日叮咚买菜发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虽然显示盈利,却并未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根据财报,2025年第二季度叮咚买菜总收入为59.759亿元,同比增长6.7%;净利润为1.072亿元,同比增长59.7%。订单数同比增长5.5%,GMV(商品交易总额)为64.994亿元,同比增长4.5%,且连续六个季度实现同比正增长。这样的数据乍看之下颇为亮眼,但叮咚买菜的股价较巅峰时期已下跌超过9成,资本市场为何对其盈利表现“不买账”?
盈利背后的收缩求存:战略调整下的财务改善
叮咚买菜的盈利并非源于商业模式创新或市场扩张,而是通过严苛的成本控制实现的。2021年,叮咚买菜登陆美股时曾风光无限,站点遍布全国37座大中型城市。但随着每日优鲜的倒下,前置仓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叮咚买菜不得不调整战略,开始收缩战线。
从2022年起,叮咚买菜陆续关闭天津、安徽、河北等地的站点;2023年退出成都、重庆等西南重镇;2024年甚至关闭了广州27个站点和深圳11个站点。这场“大撤退”标志着叮咚买菜放弃了全国化野心,退守江浙沪“舒适区”,业务形态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美”。
通过甩掉低效、亏损的包袱,叮咚买菜的财务报表得以改善。其中,履约费用率的下降最为显著。这项涵盖仓储、分拣、配送等环节的刚性成本,曾是压垮前置仓模式的“元凶”。通过精细化运营,叮咚买菜的履约费用率从2019年的约50%大幅降至2025年二季度的21.7%。
然而,财报数据显示,叮咚买菜的盈利能力并不稳定。2025年上半年,其收入同比增速快速回落,净利润为1.15亿元,同比增速从三位数跌至45%。一季度净利润仅0.08亿元,同比下滑35%,扣非净利润甚至重回亏损。这表明,叮咚买菜的盈利更多是收缩战线与成本控制的结果,而非商业模式跑通后的可持续增长。
前置仓模式的硬伤:成本高企与需求多样化的矛盾
叮咚买菜盈利的背后,前置仓模式的缺陷并未完全消除。前置仓模式曾是生鲜电商追求“快”的极致体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逐渐显现。前置仓需要在人口密集区高密度覆盖,初期装修、设备投入高昂,后期租金、水电、人力成本更是持续性支出。这种重资产模式下,一旦订单密度或客单价不达标,就很可能得不偿失。叮咚买菜撤出多数低线城市,正是因不堪重负。
此外,前置仓的SKU(库存单位)有限,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生鲜品类的高损耗率也让前置仓模式承压。据中物联冷链委数据,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的损耗率分别高达20%、11%、10%、8%,这些都会严重拉高成本。因此,即便盈利,叮咚买菜赚的也是辛苦钱,抗风险能力并不强。
退守江浙沪后,叮咚买菜发现外部市场环境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一方面,线下商超如山姆会员店、盒马等早已深度布局华东市场。山姆在江浙沪拥有26家门店,占其全国总数近半,且每个门店都配备前置仓。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的“降维打击”更让叮咚买菜如临大敌。背靠美团的小象超市总GMV在去年就已超过叮咚买菜,而整个即时零售的战局也已全面升级。美团闪购、淘宝闪购、京东秒送等巨头纷纷发力,流量加速向大平台集中。生鲜作为高频、高粘性的品类,已成为巨头的必争之地。缺乏巨头庇护的叮咚买菜,能否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仍存疑问。
品质路线:叮咚买菜的突围尝试
在内忧外患之下,叮咚买菜选择了“品质路线”作为突围方向,即放弃规模,拥抱品质,从服务大众转向服务少数核心用户。2025年,叮咚买菜推出了全新的“4G战略”——“好用户、好商品、好服务、好心智”,彻底告别“低价换规模”的商业逻辑。公司CEO梁昌霖在供应链峰会上表示:“我们放弃了今天大家竞争的低价策略、低价商品,去抢最大的用户,我们只做少数人的120分。”
叮咚买菜对用户群体进行了重新筛选。数据显示,平台30%的核心用户(36至45岁的女性消费者)贡献了近七成的消费额,月下单频次高达8.1次,远超整体用户的4.4次。为了抓住这部分对价格不敏感、但对品质和健康高度关注的高价值用户,叮咚买菜在Q2砍掉了两成的营销费用,基本放弃参与行业的价格战和补贴战,转而将资源向商品和供应链上游倾斜,试图从生鲜电商平台转型为“食品品牌公司”。
同时,叮咚买菜将原有的商品开发中心拆分为十大独立事业部,由CFO、CTO等核心高管亲自带队,深入一线负责品类开发和品控。此外,其还大力发展自有品牌,目前已推出超过30个自有品牌,涵盖约4000个SKU。
品质把控的挑战:口碑与竞争的双重考验
叮咚买菜的品质路线“听起来挺美”,但执行到位并非易事。收缩战线虽然可以改善财务状况,但也会失去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股价回归恐怕遥遥无期。更重要的是,品质把控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做到的,这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口碑反噬。
社交媒体上仍有用户抱怨其海鲜货不对板、宣传的低GI食品名不副实等问题。对于刚转型不久的叮咚买菜来说,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而在品质和自有品牌赛道上,叮咚买菜仍然要面对盒马、山姆等实力强劲的对手。这是一场新的“战争”,叮咚买菜能否为自己拼出一个未来,还需要等待时间的考验。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