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两年赚百万仍选美:金融才女跨界娱乐圈成新趋势?

时间:2025-10-03 14:06:42 来源:财通社 作者:财通社

来源 | 金融八卦女频道

作者 | 徐十一

2025年港姐选举掀起跨界热潮,亚军施宇琪的履历堪称开挂:26岁中英混血儿,五代剑桥世家背景,13岁SAT满分,14岁完成四门大学先修课程并获最高分,高中以IB满分考入剑桥数学系后转读经济学并以一级荣誉毕业。这位本可在摩根士丹利叱咤风云的股票期权交易员,却为参选港姐毅然辞去投行工作。


无独有偶,12号佳丽庄静璟自曝加密货币交易员身份,声称毕业两年即赚取百万美元利润。这场金融与娱乐的跨界盛宴,实则暗藏当代职场人的深层选择逻辑。

金融才女扎堆选美:投行精英为何放下计算器?

施宇琪的职场轨迹堪称教科书级:高盛伦敦实习后进入摩根士丹利,这家华尔街顶级投行每年全球录取率不足0.5%,其股票期权交易员岗位更是金融圈金字塔尖的存在。但这位26岁姑娘的选择令人震惊——为参选港姐放弃百万年薪,直言"喜欢的工作没有年龄限制"。


翻看历届港姐档案,金融背景佳丽早已形成"女神团":2020年五强邝美璇辞去银行客户助理参选,2022年亚军许子萱手持牛津剑桥双录取,2024届选手Naomi、程欣文、Crystal等均来自金融专业。这种集体转向并非偶然,折射出金融圈从业者的深层焦虑。

据行业报告显示,2025年投行基层员工离职率攀升至38%,较五年前增长12个百分点。当"996"成为常态,当项目奖金越来越难兑现,金融精英们开始重新评估人生价值。施宇琪的选择恰是这种思潮的缩影——用投行积蓄支撑选美梦想,既保留交易能力又拓展人生可能。

双向奔赴的跨界潮:娱乐圈与金融圈的围城效应

这场跨界潮呈现明显的双向特征:当金融才女涌向娱乐圈时,女明星们也在反向进军金融界。前Cookies成员陈素莹的转型堪称典范,这位曾出演《九个女仔一只鬼》的艺人,在女团解散后赴英攻读金融硕士,考取香港会计师牌照,最终成为德勤高级审计员。


保险业成为明星转型重灾区:2002年港姐蔡洁雯转行财富管理总监,"台大13妹"林俞汝创下单月3650万保费纪录,上山诗钠更凭借娱乐圈人脉成为AIA资深区域经理,促成王菲为窦靖童购买2000万港元保单。这些案例揭示出:艺人的知名度与人脉,恰是金融销售最需要的资源。

行业分析师指出,金融与娱乐的跨界本质是资源置换。对金融从业者而言,娱乐圈提供的是影响力变现渠道;对艺人来说,金融业则提供更稳定的发展路径。这种双向流动在2025年达到新高峰,全球小姐冠军郭雅薇赴新加坡攻读金融硕士,亚洲小姐周哲涵成为香港私人银行分析师,印证着名利场与金融圈的深度融合。

颜值与实力的博弈:职场生存的终极法则

当施宇琪们带着投行精英光环闯入娱乐圈,当陈素莹们携明星效应转型金融,这场跨界潮暴露出当代职场的深层矛盾:在颜值经济与专业壁垒的夹缝中,如何构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某投行HR总监透露:"现在招聘更看重复合背景,金融+娱乐的跨界人才在财富管理、品牌公关等岗位极具优势。"这种需求催生出新的职业形态——某头部券商去年设立的"明星理财顾问"岗位,起薪较传统岗位高出40%。

但跨界从来不是坦途。莫小奇从金融转行演艺圈后长期担任配角,上山诗钠的保险女王之路依赖二十年人脉积累。这印证着职场铁律:颜值是入场券,专业才是通行证。正如热播剧《灼灼韶华》中储韶华所言:"生意场上无男女,只有强弱。"

当施宇琪们在选美舞台绽放光芒,当陈素莹们在审计报告上签下名字,这场跨界潮最终指向一个真相:在快速变迁的时代,唯有持续进化的能力才是真正的铁饭碗。无论是金融圈的精英还是娱乐圈的明星,最终都要在专业主义的道路上证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