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险资强势入局IPO:从固收到股债双驱,重塑资本角色

时间:2025-10-10 09:22:13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华夏时报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吴敏 北京报道

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与利率中枢的持续下行,保险资金正以前所未有的活跃姿态深度参与IPO市场,成为一级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长期资本力量。从港股基石投资到A股战略配售,从半导体芯片到新能源电站,险资的触角已延伸至多个具备高成长性与战略价值的产业领域,推动资产配置模式从“固收为主、权益为辅”向“固收打底、权益增强”转型。

这一转变不仅是险资寻求收益突破的战术调整,更是其作为“耐心资本”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国家战略的功能体现。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传统险资更关注财务收益,而近年来,随着投资能力、产业研究能力和投后管理能力的提升,险资机构开始通过IPO基石投资、战略配售、联合投后服务等方式深入参与产业链发展,实现资本与产业的双向价值创造。

港股IPO:险资成为基石力量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迎来多家重磅企业上市,其中紫金矿业旗下黄金业务板块紫金黄金国际的登陆尤为引人注目。该项目不仅是今年港股募资规模第二大的IPO,也是A股分拆上市史上规模最大的案例。

紫金黄金国际的基石投资者名单堪称“全明星阵容”,共29家机构参与,除新加坡主权基金GIC、高瓴、贝莱德、施罗德等国际长线资本外,泰康人寿、中国太保等险资也赫然在列。根据配售结果,GIC与高瓴分别获配1633万股,贝莱德与施罗德各获配1306万股,而泰康人寿与中国太保则分别获配653万股。若以发行价计算,泰康人寿与中国太保在紫金黄金国际上的投资分别达到4.68亿港元。

这并非泰康人寿今年在港股市场的首次亮相。据不完全统计,泰康人寿已至少参与5家港股公司的IPO基石投资,除紫金黄金国际外,还包括激光雷达企业禾赛-W、电机驱动芯片公司峰岹科技、家电零部件企业三花智控,以及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的H股发行。其在上述五家公司中的总投资规模超过14亿港元,显示出险资在港股市场中愈发活跃的配置意愿。

中国太保同样不甘落后,除紫金黄金国际外,也参与了宁德时代H股的基石认购,获配规模与泰康人寿持平。此外,大家人寿、中邮人寿等险企也纷纷现身港股IPO名单。大家人寿斥资约2.57亿港元认购奇瑞汽车836万股,中邮人寿则以3.92亿港元参与奥克斯电气的IPO认购。

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指出,中国险资与GIC、贝莱德等国际产险资本在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理念上相通,但差异显著。中国险资的投资决策更多考量与国家战略的协同性,带有“政策驱动”色彩,而国际机构则更侧重全球资产配置的“市场驱动”逻辑。在尽调上,国际机构拥有更标准化的全球框架和严格的ESG体系,而中国险资则在对本土产业与政策的理解上更具优势。投后管理方面,国际机构往往更为主动和深入,而中国险资传统上相对被动,但正在积极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两者均秉持长期价值投资理念以及成熟的投资团队,对拟投资企业使用一流的评价方法,分析其市场空间、管理团队能力、财务状况等。但中国险资更重视服务国家战略,有“本土偏好”,更重视与主业的战略协同,在风控上更为保守,偏好有稳定现金流、清晰盈利模型的企业。而国际资本更关注纯粹财务回报,更关注ESG指标,如劳工权益、环境影响、治理透明度、数据安全等,并且对初创科技企业有更高风险容忍度。

“正是这些异同,为双方创造了巨大的合作与学习空间,中国险资可借鉴其先进的风控与投管能力,国际机构则可借助我们的本土洞察,通过联合投资与深度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杨帆说道。

对于今年以来险资积极参与港股IPO的原因,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认为主要基于三重驱动。一是低利率环境下需要港股市场提供的新经济资产来提升组合收益;二是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基石投资机制与险资长期属性天然契合;三是政策鼓励下,参与宁德时代、紫金黄金国际等龙头项目有助于优化全球资产配置。

“在投资领域选择上,险资聚焦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产业,这不仅是追随政策导向。”王红英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双碳”目标的顶层设计下,能源结构转型是未来数十年确定性极高的超级赛道,整个行业的天花板足够高。而半导体和高端制造,则是解决“卡脖子”问题、保障产业链安全的关键,国产替代的需求迫切,市场空间巨大。投资这些领域,就是投资于确定性的高成长。

A股战场:战略配售与原始股东双线布局

在A股市场,险资同样展现出强大的资本实力与战略眼光。今年以来募资规模最大的A股IPO项目华电新能,募资总额达181.7亿元,背后就有多家险资深度参与。

中国人寿作为战略投资者,在华电新能IPO中获配3.01亿股,动用资金约9.5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1年12月,中国人寿就已通过增资华电福新(华电新能前身)斥资20亿元入股,持有7.96亿股,占比2.21%,位列第三大股东。平安人寿同样作为原始股东持有2.19亿股。若以华电新能上市后股价计算,两家险企在该项目上的浮盈合计超过64亿元,成为险资参与战略投资的典范案例。

除了华电新能外,中国人寿还参与了电投产融的增发,获配44.05亿股,持有市值约522亿元,显示出其对能源转型板块的长期看好。

“国家队”中国保险投资基金也在今年加速布局IPO赛道。该基金以10.07亿元参与华电新能战略配售,获配3.17亿股,成为该项目最大战略投资者。此外,它还出现在屹唐股份、新恒汇、思看科技等至少10家新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资者名单中,行业覆盖半导体、硬件设备、化工等国家战略支持的硬科技领域。

险资在IPO领域的布局并非“广撒网”,而是呈现出明显的产业偏好与战略意图。泰康人寿近期以基石投资者身份参与峰岹科技H股IPO,斥资1.79亿元,持股占其H股发行规模的8.69%。峰岹科技作为一家电机驱动芯片半导体公司,2022年已在科创板上市,此次登陆港股形成“A+H”双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

中国人寿则通过旗下基金参与人形机器人企业宇树科技的B轮融资,后者已于近期启动A股IPO辅导,显示出险资对硬科技领域的早期介入与长期陪伴。

在朱俊生看来,险资在产业研究和价值评估方面能力的提升,是其积极参与IPO的关键因素。无论是通过内部团队还是与外部机构合作,险资在行业趋势研判、上市企业价值评估和投后管理方面能力不断增强,使其在进行基石投资时更具信心,也能够更精准地选择优质标的,实现财务收益与战略布局的双重目标。

但要真正实现从“资金支持”到“产业协同”的跨越,朱俊生认为险资还需建立或强化专业的研究团队,深入理解目标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路线、供应链结构及市场格局,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精准的产业研究,险资能够选择既符合长期稳健回报要求,又具有产业战略价值的投资标的。

“在投资完成后,险资可通过参与董事会、提供战略咨询或整合产业资源等方式,协助被投企业优化供应链、开拓市场、提升运营效率,形成资本与产业的协同效应。这不仅提升投资回报,也能够推动企业及行业价值的增长。”朱俊生指出,在追求产业协同的过程中,险资必须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合理的退出机制,确保资本安全、流动性和收益可持续性。这既包括市场、政策、技术风险的评估,也包括科学设计的退出路径和时机管理。

长期资本仍需警惕多重风险

险资大举进军IPO市场的背后,是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今年3月,证监会修订《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将银行理财与保险资管产品纳入IPO优先配售对象,险资作为A类投资者在配售比例上更具优势。

今年7月,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明确将考核周期从年度延伸至“当年度+3年+5年”,鼓励险资践行“长钱长投”。

尽管险资在IPO市场中参与投资,有望获取长期稳健收益,但同时也面临多方面的潜在风险。一方面是估值波动风险。朱俊生告诉本报记者,IPO企业尤其是成长型公司,其市值往往波动较大。如果险资在企业估值相对高位时入场,可能导致后续组合收益受压,甚至在市场调整期间出现短期账面损失。因此,准确判断企业内在价值、合理评估市场情绪和行业趋势,对于规避估值波动风险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是流动性风险。朱俊生指出,港股IPO中的基石投资通常伴随锁定期安排,投资资金在短期内难以自由调配。这可能对险资的流动性管理产生影响,尤其在遇到突发资金需求或其他投资机会时,限制资金灵活运作。

“尽管近年来监管部门对险资参与股权投资、港股通投资及基石投资等活动的指引和规范逐步完善,但政策调整、跨境资本管理规定变化、外汇管制或税收政策调整,仍可能对投资操作、资金安排及收益水平产生影响。”朱俊生认为,险资需保持对政策环境的敏感性,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不仅如此,投资企业本身可能面临技术迭代、市场竞争加剧或经营管理不确定性等因素,在朱俊生看来,若企业业绩不及预期,投资回报可能低于预期,甚至出现亏损。险资需要在投前进行充分的行业、企业及管理团队研究,并在投后通过参与治理、提供战略支持降低风险。

在王向楠看来,基石投资者对IPO企业的价值判断可能高于整体市场,在IPO后,可能遭受投资损失。部分IPO企业处于前期扩张期,持续盈利能力不确定,给险资埋下资产减值的伏笔。并且港股市场深度不如A股,企业市值波动大,是险资面临的一种流动性风险。

但不论如何,随着“长钱长投”理念的深化与政策红利的释放,保险资金正从传统的“固收为主、权益为辅”转向“固收打底、权益增强”的资产配置模式。其在IPO市场上的频繁出手,不仅是资产端寻求收益突破的战术调整,更是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国家战略的功能体现。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