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深圳水贝黄金珠宝市场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据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官方发布的行业警示函披露,三家本地黄金珠宝公司因涉嫌构成开设赌场罪被司法机关查处。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行业长期存在的预定价交易模式风险,更引发了对金融犯罪法律定性的广泛讨论。
作者 | 第一财经 王方然
字数 | 2268字
阅读时长 | 约4分钟
10月11日,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发布的警示函明确指出,被查处的三家公司以经营黄金为名,通过线上平台开展“非实物黄金对赌”业务。这种模式要求投资者仅支付2.4%至3%的定金即可参与高杠杆交易,远低于正常黄金期货10%以上的保证金标准。
第一财经此前调查显示,此类交易通过“看多”或“看空”金价进行差价博弈。例如,投资者可约定以830元/克的价格在未来卖出黄金,若金价跌至800元/克,每克即可赚取30元差价。以100克黄金为例,仅需约2000元定金即可完成交易,杠杆效应显著。
然而,这种模式的风险随着金价波动急剧放大。今年9月,粤鑫宝等料商平台突然跑路,暴露出部分机构通过“捏单”(不对冲客户订单)直接与客户对赌的致命缺陷。当金价单边剧烈波动时,平台极易因资金链断裂而暴雷。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料商平台已将此类高风险业务向普通投资者开放。通过社交媒体引流、在群聊中安插“托儿”制造虚假交易氛围,再辅以交易提成与返佣激励,大量风险认知不足的散户被卷入其中。
第一财经记者调查发现,某些业务人员甚至以“低门槛、高回报”为噱头招揽客户,完全忽视投资者对杠杆风险的理解能力。随着伦敦金现年内涨幅超50%(报4017美元/盎司),预定价模式积聚的系统性风险正持续升级。
针对预定价交易的法律风险,金州(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郭磊指出,案件定性取决于平台交易模式:
郭磊强调,若平台混合采用多种模式,需综合涉案金额比例确定罪名倾向。此外,实物黄金交割比例、代理返佣、虚假宣传等细节也会影响定罪量刑。例如,实物黄金在交易中可能被视为赌资或工具,面临没收风险。
事实上,监管机构对黄金投资风险的警示早已展开。9月26日,深圳市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曾发布倡议书,揭露个别商家假借实物黄金交易之名,违规开展类期货性质的“黄金投资”业务。
10月11日的警示函进一步指出,被查处的三家公司通过高杠杆“买涨买跌”对赌交易,已完全脱离黄金珠宝行业正常经营范围,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据悉,深圳市世创鑫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今年7月已因预定价交易兑付困难被公安机关以涉嫌开设赌场罪立案。
此次事件为黄金珠宝行业敲响警钟。业内人士呼吁,企业应严格区分实物交易与金融衍生品业务,避免以创新名义突破法律红线。同时,投资者需警惕“低门槛、高回报”的诱惑,充分认识杠杆交易的双刃剑效应。
第一财经将持续追踪事件进展。若您掌握相关线索,欢迎通过专用邮箱bianjibu@yicai.com提供信息(线索核实后将严格保密)。
微信编辑 | 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