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 文/图)驱车驶向内蒙古鄂尔多斯城区的公路上,窗外掠过的是传统印象中‘羊煤土气’的景象——羊群、煤矿、稀土与天然气构成的资源型城市图景。然而,当记者深入这座城市的产业腹地时,一场以‘系统性生态观’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正悄然展开。从达拉特旗的光伏矩阵到恩格贝的现代农业,从智能羊毛工厂到无人驾驶公交,鄂尔多斯正用科技与生态的双重力量,书写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篇章。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工作人员在沙漠中培育花卉
在达拉特旗的库布其沙漠边缘,一片由196320块光伏板组成的‘骏马图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作为国家首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这里不仅是清洁能源的生产地,更是生态修复的试验场。达拉特旗宣传部工作人员介绍:‘到2030年,我们将用光伏板在黄河南岸构筑一条长400公里、宽5公里的防沙治沙带。’
光伏板的铺设不仅阻挡了风沙,还通过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改善了微气候。板下区域开始种植耐旱沙生植物,昔日的沙地逐渐变为牧场,形成了‘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立体化生态模式。据统计,基地年发电量达20亿度,年节约标煤6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65万吨,同时通过‘光伏+生态治理+有机农林+沙漠旅游’模式,累计修复生态5万亩。
库布其沙漠在达拉特旗境内的治理率已达80%,其中通过光伏项目治理的面积达35万亩(已完成10万亩)。这片光伏矩阵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清洁电力,更成为鄂尔多斯新产业体系的‘绿色基底’。
‘光伏田’里的新农人正在检查作物生长情况
从达拉特旗向北,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的故事是光伏理念的延伸与升华。这里曾是荒漠化、洪水和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如今却通过四十余年的生态修复,实现了植被盖度78%、森林盖度41%的奇迹,动植物种类从20余种增加到600余种。
在农业科技展示中心的智能温室里,月季绽放、无花果饱满,甚至能种植航天香蕉、紫心火龙果等亚热带水果。农业技术员刘雪芹摘下一颗无花果递给记者:‘尝尝,这是沙漠里天然的味道。’她介绍,经过17年改良,这片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已超3%,能留住水分和养分,成功种植出300多种瓜果蔬菜。
恩格贝的转型证明,生态修复不仅能恢复环境,还能嫁接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这里的每一朵花、每一颗果,都是‘沙海绿芯片’的生动体现。
智能温室中培育的热带水果
告别恩格贝的绿意,记者来到鄂尔多斯集团的羊毛生产车间。纺纱车间内,机器高速旋转,几乎看不到飘絮。‘过去靠老师傅的手、眼、经验,现在靠机器。’绒纺事业部行政秘书金科指向一台缝机:‘一名工人能控制8到12台机器,系统自动排产,优化路径,减少浪费。’
鄂尔多斯因羊毛闻名,‘温暖全世界’的广告语深入人心。但如今,这份温暖不仅来自羊绒原料,更来自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友好保护。在成衣展厅,一件件质感细腻的羊绒制品承载着品牌故事与文化自信,从‘物理温暖’升华为‘绿色智造’的温暖叙事。
羊毛工厂里的智能缝机操作
返回城区的路上,一辆‘无人驾驶’公交车静静停靠在站台。顶部的传感器像几个小巧的‘帽子’,车内凉爽安静,与普通公交无异。‘能自己判断红绿灯吗?’记者问。‘能!这车算得准,从来不抢灯。’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工作人员回答。
鄂尔多斯市自2022年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2024年成为西北地区唯一‘双试点’城市(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目前,已部署70辆自动驾驶车辆,涵盖公交、出租、清扫等六大场景,测试里程超15万公里,服务人数超55万。同时,8条中短途物流线路投放近400辆自动驾驶重卡,测试里程突破2000万公里,运输货物达2亿吨公里。
鄂尔多斯无人驾驶巴士的日常运营
回程路上,光伏板的温热、沙漠水果的清甜、无人驾驶的平稳交织成一幅画面。达拉特的‘光’、恩格贝的‘花果’、‘暖城’的‘智造’、街头的‘云’,共同编织出鄂尔多斯的新产业图谱。
这座城市不再满足于向自然索取,而是追求与环境的协同共生;不再局限于单一环节的改进,而是构建环环相扣、惠及民生的良性系统。从沙漠上的能量矩阵到改良土壤的农业创新,从‘温暖全世界’的内涵重塑到前沿科技融入日常生活,鄂尔多斯正用一场产业‘生态化’革命,证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不是逃离过去,而是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智慧的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