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佳儒
前脚刚收到罚单,后脚便递交招股书——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企查查”)的IPO之路,因这一戏剧性巧合引发市场高度关注。10月10日,证监会官网披露企查查招股书,这家数据服务商拟登陆上交所主板,成为首家冲刺主板的商业大数据企业。然而,就在递表前一日(10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公示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企查查因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被罚款1万元,时任征信业务主管魏某莉被罚300元。
尽管罚款金额微不足道,但在IPO消息的放大效应下,这起处罚迅速成为市场质疑其合规性的“导火索”。昔日以“查企业”起家的企查查,如今自己踏上IPO征程,正被无数双眼睛紧盯细节。
从经营数据看,企查查的财报堪称“亮眼”:2022年至2024年,营收从5.18亿元增至7.08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90亿元攀升至3.17亿元;2025年上半年,这两项指标分别达3.75亿元和1.72亿元。更引人注目的是其毛利率——2022年至2024年维持在85%至90%,2025年上半年攀升至90.74%,高于行业均值约3个百分点。
然而,高增长背后,企查查的隐忧逐渐浮现。首先,营收与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23年至2024年,营收增速从19.25%降至14.58%,归母净利润增速从35.90%降至22.66%。其次,产品结构“偏科”严重:会员类产品营收占比超80%(2025年上半年达84.25%),而专业版及数据接口服务占比不足10%,业务多元化亟待突破。
用户端数据同样透露危机。尽管累计注册用户超1.5亿、活跃用户超8000万,但新增付费用户数持续下滑:2023年新增55.56万,2024年降至50.76万,2025年上半年仅新增25.11万。更棘手的是,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企查查“诱导消费”“自动续费”“退款难”等投诉频发,尽管公司均已回复,但处理透明度与效果仍存疑。
企查查的诞生颇具戏剧性。2014年,创始人陈德强与合伙人杨京、施阳原计划开发体育场馆租赁项目,却在寻找场地时发现“老板”多为中间人。为查清场馆“正主”,三人利用此前车辆违章查询的技术,开发了微信公众号的工商信息查询工具。没想到,这一工具迅速成为生意人的“查客户底细”神器,叠加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