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系AI生成)
2024年10月15日,稀土板块再度成为市场焦点。盛和资源(600392.SH)盘中一度触及27.50元,接近9月1日创下的27.66元历史高点,最终收涨5.04%,年内累计涨幅达155.45%。这一表现并非孤例,稀土指数(8841089.WI)年内涨幅已达118.86%,7只成分股中5只实现翻倍,板块整体呈现强势上行态势。
政策升级:稀土战略价值凸显,出口管制成核心催化剂
稀土作为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全球稀土资源分布高度集中,中国以4400万吨储量占比48%,位居首位,同时产量占全球近70%,并拥有完整产业链。这一战略地位使稀土成为我国关税“反制”的重要工具。
2024年,稀土出口管制政策持续升级。4月4日,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对钐、铽等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10月9日,管制范围进一步扩展至境外,新增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及生产线装配等环节的出口限制,基本覆盖全产业链,并首次涉及半导体及人工智能领域。中信证券研报指出,管制升级将强化稀土供给刚性,推动战略价值持续提升。
政策红利直接反映在市场表现上。10月9日,稀土板块单日大涨7.97%,10月13日再录得9.49%涨幅,北方稀土(600111.SH)、广晟有色(600259.SH)等5只个股年内涨幅均超110%,包钢股份(600010.SH)亦上涨48.92%。
供需改善:下游需求爆发,价格中枢或持续上行
稀土板块的强势表现,本质上是供需格局改善的结果。过去十年,中国通过配额制度、出口关税等手段持续调控供给,2024年工信部将进口稀土矿产品纳入配额管理,进一步集中供给格局。同时,禁止18项关键技术出口,巩固技术壁垒。
上海钢联稀贵金属资讯部分析师李艳红指出,中国对中重稀土配额的收紧及技术设备出口的禁止,导致全球供应弹性下降。叠加美国芒廷帕斯矿冶炼分离技术依赖中国、缅甸政局动荡影响重稀土供应,全球稀土市场呈现供应偏紧局面。
与此同时,下游需求强劲增长。新能源汽车领域,每辆电动车驱动电机需3-5公斤稀土永磁材料,2025年全球销量预计突破2500万辆,将极大拉动钕、镨等轻稀土需求;风电领域,大兆瓦风机占比提升,单机稀土用量增加,2025年国内新增装机需求同比增长30%;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增长极,单台需2-4千克高性能钕铁硼,预计到2035年将新增1-2万吨稀土需求。
供需改善推动稀土价格显著回升。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年初以来稀土价格指数震荡上行,8月达到阶段高点。其中,轻稀土氧化镨钕均价从44万元/吨涨至56.2万元/吨,累计涨幅27.7%;重稀土氧化镝从83万元/吨涨至260万元/吨,累计涨幅达212%。10月11日,北方稀土与包钢股份再度上调稀土精矿交易价格,这已是双方连续第6次上调,进一步印证市场供需紧张局面。
业绩拐点:上市公司盈利修复,量价齐增趋势延续
行业景气度提升直接体现在上市公司业绩上。2023-2024年稀土价格低迷期间,7家稀土上市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普遍下降,2024年甚至近半企业录得亏损。然而,2025年上半年,已有5家企业营收回升,6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盈利修复趋势明显。
以北方稀土为例,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88.66亿元、归母净利润9.31亿元,同比增长45.24%和1951.52%。公司冶炼分离、稀土金属、稀土功能材料等主要产品产销量同比实现不同幅度增长,稀土镧铈产品、稀土镨钕产品销量分别创历史新高。Q3业绩预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盈利预计达15.10亿元-15.70亿元,同比增长272.54%-287.34%。
盛和资源亦发布业绩预告,预计1-9月实现归母净利润7.40亿元-8.20亿元,同比增长696.82%到782.96%。公司表示,受市场供需格局变化影响,稀土主要产品市场需求整体向好、产品价格同比上涨。
出口数据同样印证行业回暖。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9月中国累计出口稀土48355.7吨,同比增长12.6%;9月稀土出口均价为1.49万美元/吨,同比涨幅超100%。
后市展望:中期价格中枢或上行,但需警惕个股高估风险
对于稀土后市价格走势,产业界普遍认为,短期将呈现分化震荡,中期价格中枢有望上行。企业人士透露,磁材厂订单情况普遍较好,对原料需求稳定,且四季度是新能源车、风电设备等传统生产旺季,对稀土永磁的需求将传导至上游材料端,形成价格支撑。
李艳红分析称,轻稀土受益于新能源需求韧性,供给缺口或推动价格稳步上行;中期看,供需格局趋紧,稀土战略价值凸显,价格中枢有望上移。国信证券分析师葛寿净则提醒,短期稀土管制升级将推动价格上涨,但后期需关注中美博弈后政策口径的变化,中长期需关注技术进步和全球供应链的重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稀土价格和企业盈利能力尚未回到历史高点,但不少公司股价已逼近或超过前期高点。以北方稀土为例,其在2021年、2022年盈利巅峰时期归母净利润曾分别达到51.30亿元和59.84亿元,而今年前三季度预盈超15亿元,机构预测其2025全年盈利超不过30亿元。但10月14日,其盘中高点61.69元已逼近2021年9月13日的前高62.10元。广晟有色、中国稀土等个股亦存在类似情况,提示投资者需警惕高估风险。
(文|公司观察,作者|苏启桃,编辑|曹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