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西方强取豪夺?中企技术股权遭西方国家明抢内幕

时间:2025-10-16 11:04:46 来源:北向财经 作者:北向财经



在全球贸易局势日益复杂的当下,西方国家的种种行径引发广泛关注,其‘海盗基因’似乎再次发作,甚至出现明抢中企资产与技术的苗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近期,欧洲发生了两件对中国企业影响重大的事件。其一,荷兰政府以所谓的‘国家安全’为由,强行冻结了中国企业闻泰科技对荷兰子公司的股权;其二,欧盟计划逼迫中国汽车和电池企业向欧洲移交技术。这两件事,分别针对中企的股权和技术,欧洲为何突然摒弃现代商业文明的基本伦理,做出如此强硬之举?



先来看闻泰科技事件。荷兰政府此次的目标,是闻泰科技100%控股的荷兰子公司——安世半导体。安世半导体前身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半导体部门,后独立出来,先后更名为荷兰恩智浦、安世半导体,主要业务为汽车芯片。

由于连年亏损,安世半导体被迫寻求出售。而闻泰科技,作为智能手机代工企业,行业利润微薄,一直渴望突破。恰逢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闻泰科技敏锐地察觉到汽车芯片赛道的巨大潜力。于是在2020年,闻泰科技全资收购安世半导体,完成了一场‘蛇吞象’的壮举。当时闻泰科技全年营收才415亿,收购安世半导体却前后花费300多亿,可谓孤注一掷。



幸运的是,闻泰科技此次豪赌成效显著。安世半导体拥有技术优势,闻泰科技具备产能和市场优势,双方合作堪称完美。此后,闻泰科技不断加大对安世半导体的投入,助力其扩大规模,使其在汽车芯片领域声名鹊起。闻泰科技也逐渐开始回本,今年上半年净赚4.7亿,同比增长高达237%。

然而,就在一切向好之际,荷兰政府突然出手,冻结了闻泰科技持有的股权,暂停了安世半导体中国籍CEO的职务,还任命了一名拥有最终决定权的临时董事。此后,安世半导体的所有事务都由这名董事决定,闻泰科技作为全资母公司,竟无法参与管理。

荷兰为何会如此行事?答案其实很简单,美国媒体彭博社直接承认,这是应美国要求,荷兰查封了安世半导体。美国一直试图打压中国芯片产业,此次荷兰充当了美国的‘马前卒’。当然,荷兰政府积极配合,也是想从中获利。尽管荷兰拥有光刻机技术,但在芯片领域整体存在感不强,若能借此机会收回安世半导体,便有可能主导欧洲的汽车芯片产业。



再看第二件大事,欧盟准备在11月出台《工业加速器法案》,要求想在欧洲开展汽车和电池业务的公司,必须与欧盟公司分享技术,才能进入欧盟市场。尽管该规则适用于所有非欧盟公司,但明眼人都清楚,这是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而来。

欧洲作为燃油车时代的主导者,其市场正被中国新能源汽车逐步蚕食。德国汽车订单创5年新低,法国车企裁员超过2万人。然而,欧洲不反思自身问题,却试图通过贸易保护手段将中国汽车拒之门外。此前,欧盟已加征35%的电动汽车关税,还限制来自中国的零部件比例。如今,又眼馋中国技术,想让中国车企拿技术换市场,比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无模组设计、比亚迪刀片电池的长电芯布局,都是欧盟优先获取的目标。

当年中国搞‘市场换技术’,也只是与外方搞合资公司,并未要求对方直接奉献技术。欧盟提出这种要求,说明其‘明抢’之心昭然若揭。



实际上,欧洲出现这些怪现象,根源在于其面对当前产业困局时,刻在骨子里的‘海盗基因’再次发作。从大航海时代至今,西方国家的海盗思维一直存在。

17世纪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披着跨国贸易的外衣,却干着杀人越货、贩卖奴隶的勾当,通过野蛮殖民积累了原始资本。工业革命时代,西方国家更是变本加厉。马克思曾记载,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打碎印度的手织机,毁掉印度的手纺车,然后向印度输入棉纱,最终使英国棉纺织品彻底占领了这个棉织品的故乡。

直到二战,西方仍在明目张胆地抢夺。美国当时实施的‘回形针计划’,从德国抢走了1.6万名科学家和40吨技术文件,其中光专利就有2.3万项。美国正是凭借这一‘盛宴’,奠定了在航空航天和半导体领域的绝对优势,掌控了全球科技的霸权。



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刻在基因里的‘海盗’特质仍未改变。近十年来,中美产业竞争愈发激烈,但‘老大’与‘老二’打架,往往‘老三’遭殃。如今,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热门产业,几乎都与欧洲无缘,这让欧洲不得不焦虑。

为打破产业困局,欧洲又重拾祖先的‘老手段’,直接对中企下手。然而,今时不同往日,他们对中企下手的代价,恐怕将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