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未来五年:中国资产价值重估与爆发机遇

时间:2025-10-17 12:08:41 来源:金融八卦女 作者:金融八卦女



随着二十届四中全会临近,政策信号密集释放,中国资产正站在价值重估的转折点上。这场关乎资产定价权重构的“翻身仗”,不仅将打破长期被动局面,更可能开启未来五年中国资产的价值爆发期。

文丨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八爷

近期热播剧《没出息》中“本来从容,如今连滚带爬”的台词引发共鸣。这种“潜力未被充分认知”的状态,恰似过去几年中国资产在全球市场的处境——从股市估值长期低位到优质资产价值低估,中国资产一度陷入“基本面扎实却难获认可”的尴尬。

但随着二十届四中全会政策窗口开启,这场价值重估的“攻坚战”已进入倒计时。

1. 被低估的中国资产:价值与价格的长期背离

全球资本市场估值对比中,中国资产的“价值洼地”特征显著。截至2025年上半年,沪深300指数市盈率仅10倍,而标普500指数达25倍;恒生指数市净率不足1倍,股息率却攀升至4.5%的历史高位。这种估值倒挂并非个例: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突破3.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产能占全球半壁江山,但相关板块估值长期低于国际同行;2025年8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转正0.9%,股市反应却持续滞后。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经济基本面与资产估值形成强烈反差——2024年GDP达134.9万亿元,较1978年增长超366倍,年均增速8.8%,远超全球3%的同期水平,2025年预计突破140万亿元,但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未在资产估值中充分体现。



▲图源:东方IC

中国资产价值低估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内部看,房地产去泡沫化进程中,行业调整引发的连锁反应冲击市场信心,部分投资者将局部风险放大为系统性担忧。外部看,全球资本在美元强势周期下流向分化,叠加技术封锁等干扰,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评估增添“谨慎滤镜”。更关键的是,市场估值逻辑未跟上经济转型步伐——中国已实现新旧动能深度变革,2024年PCT专利申请量达70160件,超美国30%、日本45%,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跃升至2025年第10位,但这些创新成果对应的资产价值未被充分挖掘。

2. 价值重估的五大推手:中国资产的“底气来源”

在市场纠结于短期波动时,支撑中国资产价值重估的力量已悄然集结。

(1)房地产去泡沫化:卸下包袱轻装前行

房地产市场“挤泡沫”进入收尾阶段。重点城市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回归合理区间,房企债务风险通过专项债支持存量房收储等政策逐步化解。“房住不炒”定位下,行业从“高杠杆、高周转”转向高品质住房和城市更新并行的新生态——2025年中国城镇化虽进入稳定发展期,但城中村改造、地下管网建设等城市更新行动加速推进,既消除资本市场对系统性风险的担忧,更让沉淀在房地产领域的资金有望回流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同时,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推动行业资产属性从“重资产负债表”转向“轻资产现金流”,估值逻辑随之升级。

(2)高质量发展:重塑价值创造逻辑

中国经济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深度转型,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3%,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16.2万元/人,“十四五”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预计达63%,内需成为增长主动力。这种转型带来价值创造新范式:新能源汽车企业凭借电池技术突破拿下全球60%以上市场份额,光伏企业主导全球产业链标准制定,创新药企自主研发管线数量三年翻倍;传统产业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释放新价值,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80%的传统产业正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效率,2025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明显快于工业增速,现代服务业占比稳步提升,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提升必然要求资产估值体系升级。

(3)全球资本配置:从“低配”到“超配”的转向

国际资本用脚投票的趋势愈发明显。2025年1月,中国股票和债券吸引外资净流入超100亿美元,其中股票净流入创2024年9月以来新高,富达投资等资管巨头纷纷宣布超配中国资产。这背后是“投资环境确定性+开放红利持续性”的双重吸引力:

  • 投资环境确定性:截至2024年底,外商累计在华投资设立企业超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达20.6万亿元人民币,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清零”,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开放试点稳步推进;而部分西方国家社会问题突出,投资者安全难以保障。
  • 开放红利持续性:中国每年近50万亿元消费、超20万亿元进口形成庞大市场,已给予所有建交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7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美中贸委会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中国市场对维持全球竞争力不可或缺。

更关键的是,中国经济对世界的贡献度持续提升——长期保持30%左右的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是全球经济“稳定锚”;作为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新冠疫情期间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国段”稳定,当前更建成全球最大新能源产业链,推动过去10年全球风电、光伏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超60%、80%。随着全球经济增速分化,增长确定性更强、估值更具吸引力的中国资产,正成为国际资本分散配置的必选项。

(4)新质生产力:打开价值想象空间

从DeepSeek引爆全球AI圈,到《哪吒之魔童闹海》登顶全球动画票房榜,新质生产力的多点突破正在重塑市场预期,绿色低碳与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尤为亮眼。在绿色领域,中国能源转型指数从2020年至2025年上升66位至第12位,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每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2025年6月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充电基础设施近1670万个,均为世界第一,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评价“中国是全球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力量”。



▲图源:东方IC

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激活全新资产潜力的核心引擎: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5G基站数量超370万个,为AI应用提供坚实的数字底座;智能算力规模年增速超70%,支撑了DeepSeek等大模型实现参数规模突破与推理效率提升,更在工业、医疗、金融等领域催生出全新资产形态:

  • 工业领域:AI视觉检测系统让传统制造企业设备利用率提升20%,相关智能装备资产估值较传统设备溢价达50%;
  • 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平台使基层医院诊疗效率提高3倍,数字医疗资产成为资本关注新热点;
  • 金融领域:智能投顾、量化交易系统重构金融服务模式,相关技术专利与数据资产的市场价值年均增长40%。

此外,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已有30余个省份出台发展规划,深度求索大模型、国产人形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引领全球技术潮流,专利转化率稳步提高,前沿成果加速落地。欧盟委员会2025年7月报告显示,中国创新综合指数较2020年提高31.6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远超美国(15.8个百分点)和欧盟(10.8个百分点),德意志银行甚至用“斯普特尼克时刻”形容这轮价值重估。这种“0到1”的原创突破和“1到100”的产业落地能力,让国际资本重新认识中国资产的科技价值。

(5)人民币国际化:重构资产定价话语权

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推进,正从货币维度为中国资产重估注入核心动力。从基础设施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覆盖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2025年上半年处理业务金额达90.19万亿元,叠加跨境二维码统一网关试运行,跨境结算效率大幅提升,交易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30%以上。数字人民币的技术突破更开辟了新路径,其依托区块链实现的点对点即时结算,不仅解决了传统跨境支付效率低、透明度不足的痛点,更增强了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信任度。

支付体系的完善直接带动人民币资产吸引力跃升。截至2025年上半年,外资持有境内人民币债券存量超6000亿美元,处于历史高位,同时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了此前两年的净减持态势。这背后是全球资本配置逻辑的深刻转变:在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趋势下,人民币资产凭借币值稳定、收益独立的特性,成为分散风险的重要标的,30%的全球央行明确表示将增配人民币资产。从产业端看,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范围的扩大,更让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中国优势产业的资产价值摆脱美元周期干扰——要知道,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多年全球第一,这种贸易影响力为人民币资产定价提供了坚实支撑,形成更贴合自身竞争力的定价体系。

3. 四中全会红利:中国资产的“升值密码”

如果说上述因素是价值重估的“基础盘”,那么四中全会即将释放的政策红利,就是撬动资产升值的“关键杠杆”。

(1)新质生产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绑定”

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共识,四中全会预计将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从政策方向看,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将获得更精准的资源倾斜:基础研究经费占比可能进一步提高——2024年我国研发经费已超3.6万亿元,投入强度接近经合组织国家水平,未来有望向底层技术攻关倾斜;突破“卡脖子”技术的企业将获得税收减免和融资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会更加顺畅。这意味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将大幅提升,像中芯国际的芯片制造、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等硬科技资产,以及AI算法、量子科技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将得到更充分的释放。

(2)货币政策:稳增长与化债的“双向发力”

面对经济转型期的挑战,货币政策有望迎来更灵活的调整。市场普遍预期,四中全会后我国将适度提高通胀容忍度,为经济修复预留更多空间——这与中国宏观政策“稳中求进、兼顾长短期利益”的一贯逻辑一致,而明显不同于部分西方国家政策的短视化、“翻烧饼”。更重要的是,化债进程将加速推进,通过专项债置换、低息贷款等方式降低地方债务压力,同时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这一组合拳既能缓解市场对债务风险的担忧,又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要知道,中国宏观政策始终注重“预留政策空间”,既保证力度又避免过度刺激,为股市、债市营造更友好的流动性环境,让资产估值获得稳定的流动性支撑。

(3)扩大内需:消费与投资的“双轮驱动”

内需潜力的充分释放,将为资产价值提供坚实的基本面支撑。预计四中全会将针对性出台三大举措:

  • 消费升级:延续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扩大银发经济、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场景——2025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超50万亿元,网上零售额连续12年全球第一,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为消费增长提供充足动力;
  • “反内卷”: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优化收入分配,缓解居民消费顾虑——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稳步提高,民生保障的强化将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 城市更新: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建设力度,形成投资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这些措施将直接提振消费类、基建类资产的盈利预期,让家电、文旅、建材等板块的价值重估更有底气。

4. 结语:告别“被动”,迎来“好光景”

曾经“没出息”的中国资产,已经迎来了突破困境、实现价值的最好时机:房地产去泡沫化扫清了风险阴霾,高质量发展夯实了价值基础——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已从2012年的11.3%提升至2024年的17.1%,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锚;全球资本带来了增量资金,新质生产力打开了增长空间,人民币国际化重构了定价逻辑……而四中全会的政策红利,更将成这蓬勃发展画卷上的点睛之笔。

当政策的东风吹拂估值的土壤,当创新的种子结出产业的果实,被低估的中国资产必将告别“被动时刻”。对于投资者而言,读懂这场价值重估的逻辑——从“规模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型、从“传统产业” 到“新质生产力”的跨越、从“货币依附”到“定价自主”的突破,把握四中全会带来的政策机遇,我们就能抓住中国资产“彰显价值”的黄金时期。毕竟,中国经济的跨越与蝶变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相信中国就是相信明天”,那些曾被低估的潜力,终将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光芒。中国资产,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