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全球第六大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向美国法院提起诉讼,指控蔚来汽车通过关联交易虚增收入,涉及武汉蔚能电池资产公司的财务操作。这起首例国家级主权基金起诉中概股的案件,将蔚来推入资本信任危机。
2025年10月16日,蔚来港股盘中暴跌超13%,创年内最大单日跌幅。截至收盘,股价下跌8.99%至49.28港元/股,总市值缩水至1219亿港元。市场剧烈反应的导火索,是GIC于8月在美国新泽西联邦法院提交的起诉书。
诉讼核心:换电模式背后的财务操作争议
根据财新网10月15日披露的诉讼文件,GIC指控蔚来通过2020年与宁德时代等成立的武汉蔚能电池资产公司(Mirattery),采用提前确认收入的方式虚增业绩。具体而言,蔚来在电池即服务(BaaS)模式下,未按照美国会计准则(ASC 606)分期确认租赁收入,而是将用户未来5年的租金一次性计入当期营收。
图源:财新网
公开财报显示,蔚能运营首季度蔚来营收从不足30亿元跃升至66亿元,同比增长超一倍。GIC认为,若按长期租赁逻辑分期入账,蔚来2020年四季度营收翻倍的财务表现将被大幅削弱。这种提前确认收入的做法,导致公司盈利表现被人为放大,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真实经营状况。
控制权争议:蔚能是独立实体还是“马甲公司”?
诉讼焦点集中在蔚来对蔚能的实际控制权。蔚来财报显示其持股19.84%,但GIC指出该比例刻意规避合并报表门槛,并通过三项证据主张实质控制:
GIC认为,蔚能完全无法独立运营,应被认定为蔚来的可变利益实体(VIE)。若此判断成立,蔚来需将蔚能财务数据纳入合并报表,过去确认的数十亿元收入或将被“冲回”,并可能构成信息披露不实。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证监会(SEC)曾于2022年9月就蔚能交易向蔚来发出问询信,要求解释收入确认和控制关系。蔚来当时回应称“一切符合会计准则”,但SEC未明确背书。
GIC的诉讼逻辑:长期主义者的“后发制人”
作为全球最早的主权财富管理机构之一,GIC成立于1981年,目前资产管理规模近8000亿美元,长期回报率保持在5%-6%。与淡马锡控股不同,GIC专注于全球资产配置,涵盖股票、债券、房地产等领域。
在蔚来案例中,GIC的诉讼策略体现其“后发制人”特点。2022年灰熊做空报告指控蔚来财务问题后,GIC并未立即行动,而是等待蔚来股价自2021年高点62美元跌至不足10美元,账面损失超80%后,才于2025年8月提起诉讼。据观察者网估算,GIC在2020年8月-2022年7月间买入的5445万股蔚来ADS,损失可能达5亿-20亿美元。
这并非GIC首次通过诉讼维护权益。2014年,GIC因BP漏油事件虚假披露起诉对方并获和解;2020年起诉加拿大药企Valeant信息披露失实;2021年起诉Celgene药品定价造假。这些案件多以和解收场,显示GIC在“维护主权资产”与“保持机构形象”间的平衡。
蔚来的资本困局:融资神话与盈利幻象
自2018年纽交所上市以来,蔚来累计净亏损超1200亿元人民币,是新势力车企中唯一未盈利品牌。但凭借融资能力,蔚来多次度过危机:2019年合肥注资70亿元;2023年阿布扎比主权基金提供210亿元战略投资;2025年9月完成10亿美元股权增发。截至上半年,蔚来账面现金仍超500亿元。
然而,连续亏损和高额研发开支(长期占营收40%以上)令外界质疑其盈利模式。CEO李斌已下达“四季度必须盈利”的指令,并实施“基本经营单元改革”,拆分公司内部成本中心独立核算利润。CFO曲玉透露,随着新车型上量,四季度整车毛利率有望提升至17%。但GIC的诉讼可能使这些努力蒙上阴影。
诉讼的三重信号意义
1. 创新与会计准则的碰撞:蔚来BaaS模式是商业创新,但在传统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与资产转移的界线模糊。GIC的起诉表明,国际机构投资者对“创新”背后的会计合规容忍度降低。
2. 主权基金的角色转变:长期以来,主权基金被视为“永不维权”的长期投资者。但GIC、挪威主权基金等近年通过诉讼、股东提案等方式表达不满,显示国家资本正从被动股东变为主动治理者。
3. 对中概股信任体系的冲击:在中美监管摩擦、会计监管趋严的背景下,GIC的诉讼可能成为新的“信号事件”。未来,国际机构或将要求中概股披露更详细的交易信息,甚至要求第三方会计师承担更大责任。
蔚来能否走出这场风暴,不仅取决于法院判决,更取决于其能否在资本规则的舞台上重建透明度。这起诉讼已超越蔚来本身,成为检验中概股跨境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