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清流工作室
作者|王晓悦 主编|赵妍
本文为“关注消费金融”系列深度报道之一。
当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金融业务时,小米集团旗下的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米消金”)凭借独特的资金优势与放贷模式,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净利润超过9600万元,同比增长140%。然而,这份成绩单背后,却隐藏着低成本资金来源、高利差放贷以及助贷平台担保模式合规性等多重争议。
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小米消金总资产达216.8亿元,净利润1.15亿元;到2025年中,总资产升至232.32亿元,半年净利润超9600万元。这一增长背后,是其独特的资金成本优势。
小米消金成立于2020年,由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分别出资7.5亿元和4.5亿元,持股比例50%和30%。作为第二大股东,重庆农商行不仅提供了股权支持,还通过同业借款形式为小米消金输送了大量低成本资金。
仅2025年上半年,小米消金就从重庆农商行借入3笔同业借款,累计5亿元;从其全资子公司渝农商理财借入7笔同业借款,共计3亿元。重庆农商行半年报显示,其公司贷款年化平均收益率为3.92%,存拆放同业收益率更低至2.05%。这意味着,小米消金获得的关联借款成本可能极低。
在放贷端,小米消金的利率却几乎贴着监管红线。裁判文书显示,2024年其通过助贷平台发放的贷款,合同约定年利率多为23.94%、23.98%;自营平台贷款年利率在15%至20%,逾期罚息则加收50%,导致逾期后利息、罚息之和超过24%红线。这种高利差模式,成为小米消金利润激增的关键。
小米消金的放贷业务中,助贷平台“桔多多”扮演了重要角色。多份裁判文书显示,借款人通过“桔多多”平台获得小米消金贷款时,需同时签订《委托担保合同》,由云南邦成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国资背景担保公司提供担保。
以借款人高某为例,2024年6月其从“桔多多”平台获得小米消金6000元贷款,由邦成融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高某逾期后,邦成担保代偿债务,但两个月后却将债权转让给“桔多多”运营方桔子数科,后者又转手给关联资产管理公司。这种债权流转模式,引发了关于担保服务真实提供方的质疑。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23年报告指出,个别助贷机构通过“反担保”模式为放贷机构提供变相兜底,融资担保公司成为“增信通道”,最终风险仍由助贷机构承担。银保监会2019年《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补充规定》也明确,未经批准不得提供或变相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桔子数科作为无担保资质的助贷平台,是否在此模式下变相提供了融资担保服务,成为合规性争议的焦点。
除了担保模式争议,小米消金还被投诉通过收取担保费、服务费等方式变相突破借款利率上限。网络投诉平台显示,借款人反映在“随星借”“天星金融”等自营平台,以及“桔多多”“宜口袋”等合作平台上,每期还款时均被收取担保费用。
据借款人投诉,除担保费外,平台还以“服务费”“权益费”“会员费”等名目收费。通过拆分“利息+费用”,小米消金在这些平台上的贷款总体费率超过24%红线。例如,其在“桔多多”平台上的贷款年利率多为23.94%,叠加担保费后必然超限。
罚息方面,小米消金同样饱受诟病。多起判决显示,其罚息利率为合同约定利率加收50%。若原合同利率为19.8%,加收后逼近30%;若原合同利率为23.98%,加收后则高达36%。部分借款协议约定的逾期还款违约金利率为0.666‰/日,年利率也超过24%。
尽管在法院判决中,小米消金主张的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通常未获支持,但未被提告的借款人可能仍承担着超高利息。网络投诉显示,大量借款人反映小米消金利息过高及收取各类服务费用。
小米消金的崛起,得益于背靠银行股东的低成本资金与高利差放贷模式。然而,随着监管对消费金融行业合规性要求的提高,其助贷平台担保模式、总体费率超限等问题,可能面临更大的合规风险。
2020年监管约谈蚂蚁集团后,多家互联网企业转由消费金融公司承接网络小贷业务,小米也注销了旗下小额贷款牌照。如今,小米消金在利润激增的同时,如何平衡业务创新与合规发展,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