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西贝VS预制菜争议:谁该为信任危机买单?

时间:2025-09-16 18:44:44 来源:蓝鲸新闻 作者:蓝鲸新闻

出品|派财经 李唐

一场由罗永浩引发的餐饮业风波,将西贝与预制菜推上舆论风口。这场争议不仅暴露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信任危机,更折射出餐饮行业在标准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

西贝门店争议现场

争议事件全回顾:从微博吐槽到行业震荡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直指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且价格虚高",要求监管部门强制餐饮企业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这条微博迅速引爆社交媒体,#西贝预制菜#话题阅读量突破3.2亿次,将预制菜食品安全问题推至公众视野。

据西贝北京中粮祥云小镇店员透露,事件发生后门店紧急推出"罗永浩套餐",包含13道菜品并开放后厨参观。但西贝官方随即发布声明,公布13道菜品制作流程的"作业指导书",强调除馒头等主食外均属现制菜品。

西贝的困境:定价争议与信任重建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接受专访时透露,争议导致全国门店日营业额骤降100-300万元。尽管坚持"现制非预制"的立场,但企业仍面临三重挑战:

  • 定价争议:43元/份的胡麻油炒鸡蛋、19元/个的大花卷持续引发质疑
  • 分量质疑:热销的"大"字系列菜品(大盘鸡、大花卷)仍被指性价比低
  • 信任危机:2023年"3只蒸饺29元"事件余波未平,网络负面评价持续发酵

贾国龙承认过去定价策略存在失误,但强调当前利润空间已压缩至行业低位。数据显示,西贝客单价虽达83元/人,但食材成本占比超过4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预制菜行业:繁荣背后的隐忧

预制菜生产车间

尽管2023年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5165亿元,但行业增长动能明显放缓。江苏省消保委调查显示,78%消费者遭遇过预制菜质量问题,主要集中于:

  • 35%反映食材不新鲜
  • 28%指出分量不足
  • 22%遭遇包装破损
  • 15%发现过期产品

2024年"3·15"曝光的"糟头肉预制菜"事件,更是让行业信任度跌至谷底。目前国内预制菜企业超7万家,但规模以上企业不足5%,作坊式生产仍占主流。

破局之道:标准化与透明化

罗永浩在直播中提出的10万元悬赏,虽未找到实质证据,却暴露出行业监管的空白。值得关注的是,《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进入征求意见阶段。该标准拟规定:

  • 强制披露预制菜使用信息
  • 明确添加剂使用规范
  • 建立全程追溯体系
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会议

西贝的应对策略颇具启示意义:贾国龙宣布将企业定位调整为"透明餐饮",参照胖东来模式开放供应链查询,并计划在2026年前完成全链条数字化改造。这种转变契合消费者对"知情权"的核心诉求——调查显示,89%受访者表示若企业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会改变购买决策。

行业展望:从争议到共治

预制菜作为餐饮工业化必然产物,其发展需平衡效率与安全。中国烹饪协会专家指出,未来三年将是行业洗牌期,具备以下能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

  • 建立HACCP认证的中央厨房
  • 实现-18℃冷链全覆盖
  • 开发少添加、短保质期的清洁标签产品
现代化预制菜生产线

这场争议给行业的最大启示在于:当罗永浩们用放大镜审视每道菜品时,企业需要的不是对抗舆论,而是用透明化重建信任。正如贾国龙所言:"真正的危机不是几个差评,而是失去与消费者对话的勇气。"

随着国家标准落地与头部企业示范效应显现,预制菜行业有望在2026年前完成品质升级。届时,消费者或许能更从容地回答那个终极问题:我们吃的,到底是科技与狠活,还是安心与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