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屈宏斌:制造业——国家发展的硬脊梁与核心引擎

时间:2025-11-05 18:11:44 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作者: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屈宏斌,汇丰银行大中华区前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近日就制造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发表深度见解。他指出,制造业不仅是生产商品的场所,更是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硬脊梁’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



在全球大变局下,制造业的角色已发生深刻转变。它不再局限于‘生产商品’的单一功能,而是成为产业链韧性的‘压舱石’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动机’。‘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这一导向不仅是对产业规模的维系,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及应对全球变局、突破发展瓶颈的战略抉择。

从产业链安全维度看,制造业是守护经济主权的‘生命线’。近年来,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地缘政治冲突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部分国家试图通过‘脱钩断链’遏制我国发展。以2020年以来的全球芯片短缺危机为例,汽车、电子等行业首当其冲。我国汽车产业曾因车载芯片供应不足,单月减产超30万辆,不少车企被迫暂停部分生产线。在高端光刻机领域,荷兰ASML公司受外部限制无法向我国出口最先进设备,直接制约了我国半导体制造产业向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的突破。这些案例深刻印证:没有坚实的制造业体系,产业链的‘韧性’便无从谈起。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意味着我们能在芯片、基础零部件、高端材料等关键领域持续攻坚,逐步掌握自主可控能力,避免因外部波动陷入‘供应链休克’,为经济稳定运行筑牢防线。

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维度看,制造业是激活创新动能的‘主阵地’。不同于房地产、传统金融等服务业行业的低效率扩张,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是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的集大成者。以家电行业为例,美的集团通过建设‘灯塔工厂’,引入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等技术,将生产线的生产效率提升52%,不良率降低64%,单位产值能耗下降40%。这不仅实现了自身全要素生产率的飞跃,其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还向上下游企业开放,带动近千家配套厂商优化生产流程,间接推动整个产业链效率提升。再看新能源领域,宁德时代通过研发钠离子电池、麒麟电池等新技术,不断突破能量密度、充电速度等关键指标。其技术创新不仅让我国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占据60%以上的份额,还反向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成本下降——近五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均价下降超30%,销量却增长超10倍,形成‘技术突破—效率提升—规模扩张’的良性循环。这些实践印证了提升制造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的过程,本质上是将更多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导入高效领域,实现全要素生产率跃迁的过程。

回望过去,我国曾出现过早‘去工业化’的苗头,一些城市将制造业视为‘脏乱差’的代名词,过度侧重房地产开发等服务业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如今‘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明确导向,正是对这一偏差的及时纠偏,彰显了‘无工不富、无工不现代化’的清醒认知。未来推动制造业发展,不能再走‘重规模轻质量’的老路,而应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既要通过政策优化为制造业松绑,比如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工业企业放贷,为实体企业减税降费、避免环保‘一刀切’;也要引导内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像河南郑州依托中欧班列和航空港优势,吸引富士康等企业布局智能终端制造,带动超50万人就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正是利用基建优势打造新增长极的典型范例。

制造业的价值,从来不止于GDP中的一个数字,更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载体、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锚定‘十五五’规划目标,守住制造业合理比重,就是守住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就是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注入最坚实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