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文博)今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持续回暖,上市券商纷纷加大两融业务布局力度。10月底,招商证券、华泰证券两家头部机构宣布上调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上限,此前浙商证券、华林证券、山西证券等也已发布类似公告,行业整体呈现“竞相提额”态势。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券商加码两融业务既是A股市场回稳向好与投资者需求升温的直接体现,也是机构主动把握行业机遇、增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市场信心的修复,更预示着两融业务将成为券商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今年以来,A股市场整体呈现稳健上行态势,两融业务规模随之快速扩张。据统计,年内已有多家券商上调两融业务规模上限,其中部分机构甚至在半年内两度提额,以应对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
10月30日晚间,招商证券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上限由1500亿元提升至2500亿元,单次上调幅度达1000亿元。根据其三季度财报,截至9月末,公司净资本约843亿元,上调后的两融规模上限已接近净资本的3倍。同日晚间,华泰证券也宣布,将两融业务总规模上限调整为不超过同期净资本的3倍,并授权管理层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具体规模。
华林证券的提额动作更为频繁。今年3月27日,该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将融资类业务(包括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等)总规模上限设定为62亿元;9月9日,再次上调至8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监管规定,券商两融金额不得超过净资本的4倍,目前各机构均未触及这一红线。
市场活跃度的攀升为两融业务扩张提供了坚实基础。数据显示,今年9月,A股新开融资融券账户达20.54万户,环比增长12.24%,同比增长288%,创下单月新高。10月29日,两融余额首次突破2.5万亿元;11月4日,A股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的比例达2.57%,连续19个交易日维持在2.5%以上。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表示:“A股市场的稳健表现是券商加码两融业务的重要前提。当市场趋势向上时,投资者信心增强,交易积极性大幅提升。两融业务作为杠杆工具,能够帮助投资者在上涨行情中放大收益,因此备受青睐。”
“两融余额突破2.5万亿元的历史新高,催生了旺盛的融资需求。券商上调业务规模上限,既是顺应市场趋势的必然选择,也能通过利息收入增厚业绩。”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分析称。上市券商三季报数据印证了这一观点:绝大多数机构利息净收入实现增长,多家券商明确将两融业务列为主要贡献因素。例如,国泰海通证券称“融资融券利息收入增加”是利息净收入增长的主因之一;浙商证券则表示,利息净收入增加主要源于融资业务利息收入的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指出,在同质化竞争环境下,额度与利率成为券商争夺高净值客户和机构客户的“显性指标”。“先放额度意味着先锁定保证金和佣金,这对提升市场份额至关重要。”
在两度上调信用业务规模上限后,华林证券宣布,自2025年10月13日起,沪深交易所标的证券融资保证金比例调整至100%,存量融资合约仍按原比例计算。此前,国金证券也已将除北交所以外标的证券的融资保证金比例调至100%。东海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陶圣禹表示,上调融资保证金比例,可能是券商在融资需求旺盛、信用业务额度紧张时,平衡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理性选择。
柏文喜提醒,券商在扩张两融业务时,必须坚持“高额度”匹配“高风控”的原则。“只有资本充足、风控前置、合规文化扎实的机构,才能将增量额度转化为持续利润。投资者也应牢记‘杠杆放大收益,也放大风险’,理性使用两融工具。”
武泽伟认为,券商行业竞争已从单纯的价格比拼转向服务升级与生态构建。“这将推动行业向精细化、价值化转型,而两融业务的稳健发展也将为市场注入持续流动性,进一步强化正向预期,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