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超3000亿!9月银行‘二永债’赎回潮背后的资本优化逻辑

时间:2025-09-26 19:07:44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国际金融报

9月以来,国内银行业掀起新一轮‘二永债’(二级资本债与永续债)赎回潮。仅9月25日单日,便有交通银行、东营银行、承德银行三家机构完成共计340亿元‘二永债’赎回,标志着本轮赎回潮进入高峰期。



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截至9月25日,本月已有15只银行‘二永债’完成赎回,规模达3026亿元,较前8个月月均赎回量激增3.2倍。更值得关注的是,绍兴银行、长春农商行等8家机构已公告将于月底前实施赎回,涉及债券票面利率普遍在4.5%以上,显著高于当前新发债券水平。

‘二永债’赎回规模创年度新高

本轮赎回潮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时间集中,9月25日单日赎回量占全月21%;二是主体多元,涵盖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城农商行;三是利率倒挂,被赎回债券平均利率4.65%,较新发债券平均利率2.35%高出近一倍。

具体案例显示,交通银行赎回的300亿元永续债(票面利率4.59%)与东营银行25亿元永续债(票面利率4.80%)均为2020年发行。而承德银行15亿元二级资本债(票面利率4.60%)赎回后,该行资本充足率预计提升0.32个百分点。

据中国货币网公告不完全统计,9月全月实际赎回规模将突破3210亿元,而同期新发‘二永债’仅1442亿元,形成明显的‘缩表’效应。这种资本运作模式,正成为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手段。

资本结构优化驱动行业变革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指出:‘本轮赎回潮本质上是银行主动适应监管要求的战略调整。通过置换高成本负债,银行资本充足率平均可提升0.2-0.5个百分点,为后续业务扩张预留空间。’

从市场影响看,短期将造成二级资本债供给减少,推动存量债券价格上涨。但长期而言,资金释放后更易流向科技创新、绿色金融等政策支持领域,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数据显示,9月企业债发行利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

国际金融环境变化亦是重要推手。随着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全球利率中枢下移趋势明确。银行提前赎回高息债券,可避免在低利率环境下承担过高财务成本,这种前瞻性布局在跨国银行中已成普遍实践。

利率下行预期下的战略抉择

利率差额成为关键驱动因素。被赎回债券平均利率4.65%,而新发债券平均利率仅2.35%,两者相差2.3个百分点。以交通银行为例,赎回300亿元高息债后,每年可节省利息支出超13亿元。

这种资本运作产生多重效应:微观层面,优化资本结构的银行在监管评级中更具优势;中观层面,推动银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宏观层面,与全球金融市场动态形成共振,增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从发行主体看,城商行、农商行仍是‘二永债’主力军,其存量债券占比达68%。这反映出中小银行在补充资本渠道方面仍存在局限,需要通过创新融资工具突破瓶颈。

多元化资本补充路径探索

排排网财富研究总监刘有华建议:‘除‘二永债’外,中小银行可采取三方面策略:一是引入战略投资者,2025年上半年已有12家城商行完成股权融资;二是发行优先股、可转债等混合资本工具;三是优化信贷结构,通过发展轻资本业务提升内生资本积累能力。’

数据显示,采用多元化资本补充策略的银行,其资本充足率年均提升0.45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单一依赖债券融资的机构。这种转型不仅符合《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要求,更为应对未来利率市场化挑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