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真正看明白小米模式,可能需要15年甚至更久。”这句出自雷军之口的预言,在2025年9月25日的国家会议中心舞台上得到了阶段性验证。这场以《改变》为主题的年度演讲,不仅复盘了小米玄戒芯片与造车项目的突破历程,更成为观察中国科技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绝佳样本。
文 | 华商韬略 宁垦
2013年特斯拉初露锋芒时,雷军两次造访马斯克的工厂并成为首批中国车主。彼时这位金山软件缔造者已带领企业走过16年风雨,却发现自己与马云、马化腾的差距越拉越大。当金山依靠办公软件与安全业务艰难支撑几十亿市值时,后起之秀的互联网企业已突破千亿大关。
“形势比人强”的顿悟促使雷军成立顺为资本,将投资方向聚焦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领域。iPhone与Android系统的崛起验证了他的判断:2010年推出的MIUI操作系统迅速积累百万用户,次年定价1999元的小米M1手机首年销量即达719万部,不到三年便登顶中国手机市场。
▲来源:雷军微博
全球化布局同样展现精准的顺势能力。2014年小米手机以中国区出货量跻身全球第三后,立即启动印度市场攻坚,首月销量突破12万台,两年后与三星并列印度市场榜首。如今小米已进入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数十个市场稳居前三。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布局更显战略定力。2015-2019年间,雷军通过投资方式完成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储备,累计申请汽车领域发明专利超千项。2021年当特斯拉市值飙升7倍、蔚小理市值增长超300%时,小米适时宣布造车,完成从观望者到参与者的关键转身。
“不花一分钱做到100万用户”的MIUI推广奇迹,揭示了雷军发动用户参与的借势智慧。通过招募100位“梦想赞助商”深度参与系统设计,小米建立起用户共创的研发模式。雷军本人从2011年至2022年发布1.3万条微博,持续维系与用户的情感连接。
供应链管理方面,小米手机初期借助富士康、闻泰等代工巨头,整合高通芯片、三星屏幕等成熟方案,通过C2M模式将库存周转天数压缩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3。这种“不拓荒,善整合”的策略在造车项目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联合北汽获取资质、自建亦庄工厂、携手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保障电池供应,400余家生态链企业构成协同网络。
▲小米汽车工厂外景,来源:中国品牌日
人才战略同样体现借势艺术。从谷歌、微软引进林斌等技术精英奠定基础,吸纳卢伟冰等解决产能难题,造车阶段更以创业决心重塑团队。这种“后发先至”的人才策略,使小米在保持低风险的同时实现技术跃迁。
在激光雷达技术推广中,雷军将行业标配转化为差异化卖点。通过强调与禾赛科技的定制研发,突出城市NOA场景下的分辨率与测距优势,成功塑造“更先进可靠”的技术形象。小米YU7标准版续航从620公里提升至835公里的决策,更是结合用户痛点制造话题的典范。
人设与企设的双重打造构成更高维度的造势。雷军以“顶流网红”形象在抖音年增粉2500万,通过自研澎湃芯片、智驾芯片等硬核技术夯实“理工男”标签。企设层面,小米从“10年超越苹果”的豪言到摆脱“组装厂”标签的拼搏叙事,逐步构建起引领智能生活的科技品牌形象。
这种造势哲学已转化为商业成果:2025年二季度小米营收达1160亿元,连续三个季度突破千亿大关,净利润首破百亿。“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正将手机、汽车、AIoT整合为完整的智能生活场景,展现从硬件厂商到生活方式引领者的蜕变。
当雷军在演讲中说出“只要持续努力,每个人每个团队都有机会逆天改命”时,这位56岁的创业者用15年时间证明:真正的商业智慧,在于识别趋势的敏锐、整合资源的魄力与定义规则的勇气。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