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中国算力生态转型:从硬件突破到生态构建的关键拐点

时间:2025-09-29 11:12:09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 作者:第一财经资讯

尽管资本市场频繁发出算力泡沫的警告,但英伟达CEO黄仁勋依然对算力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他大胆预测AI推理将迎来十亿倍的增长,并指出AI增强的经济活动将催生一个每年高达5万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资本支出市场。这一预测不仅彰显了黄仁勋对AI未来的乐观态度,也反映了算力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访谈前的72小时,英伟达与OpenAI正式达成了战略合作。黄仁勋将这笔交易誉为“能想象到的最聪明的投资之一”。然而,也有券商分析师将这种交易模式比喻为金庸小说中的“梯云纵”——看似向OpenAI投资了1000亿美元,实则这些资金又以订单的形式流回了英伟达的口袋。这种左脚踩右脚的模式,无疑使英伟达提前锁定了利润,进一步巩固了其在算力市场的领先地位。

面对这样的“算力激进者”,业界更担心的是错过发展机遇而非泡沫。近一个月以来,甲骨文、英特尔等厂商纷纷以订单、资金或股权的方式与英伟达结盟,一个以美国企业为主导的AI新生态正在悄然酝酿。而在国内算力市场上,随着单颗算力芯片的焦虑逐步缓解,建立一个具有同样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生态系统也变得迫切起来。

生态竞争进入拐点

不断被抬高的需求正在驱动全球算力竞赛进入淘汰赛阶段。在英伟达与OpenAI的合作中,双方计划建设高达10GW的AI数据中心,这相当于部署400万至500万个GPU。如此庞大的规模,足以令后来者望而却步,进一步加剧了算力市场的竞争态势。

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模型迭代速度的加快,各个赛道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框架与算法。而这些新框架与算法往往基于英伟达的平台开发,这意味着一旦这种生态结构固化,额外的兼容性成本与技术负担将让后来者变得更加难以突围。因此,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算力生态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最强劲对手,华为敏锐地嗅到了算力风向的变化。今年8月,华为对外宣布了软件全面开源开放策略,包括新增开源CANN、Mind系列应用使能套件、openPangu等,并同时支持业界主流的开源社区和开源项目。这一举措无疑为华为在算力生态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前不久的华为全联接大会2025上,华为常务董事汪涛更是透露了未来5年的生态发展计划:每年投入150亿人民币用于生态发展费用、提供1500P开源社区算力,并投入15000人进行生态平台开发与支持。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彰显了华为在算力生态领域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实力。

“这个决策是在很多客户的促进下形成的。”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开源开放”这四个字对于华为这种成长型公司来说并不容易。大家习惯把源代码捂得死死的,因为这是核心资产。然而,华为最终明确:变现要靠昇腾硬件,其他一切都可以开源开放。

“开源开放是促进硬件规模和硬件的普遍使用,大家都用了,我卖得多了,开源开放的钱就挣回来了。”徐直军解释道。这一决策背后,是华为经过内部激烈辩论达成的共识,也说服了大家到底从哪里挣钱。同时,这一决策也意味着华为主动斩断了一条可能的“利润路径”,为了获得互联网等企业的长期信任,华为克制了自己“下场”做大模型的欲望,明确了盘古的边界,通过开放换取更广阔的生态空间。

在徐直军看来,“生态问题我们想清楚了,(技术)捂在身上干什么,开源开放,用多了就有生态,用少了生态就跑了。”这句话道出了生态建设的真谛:只有广泛使用,才能形成强大的生态力量。

生态如何追赶

目前,中国算力产业正处在从硬件突破向生态构建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硬件层面,中国企业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比如昇腾系列处理器在算力密度、能效比等关键指标上已具备国际竞争力。此外,寒武纪、海光信息等国产企业也在特定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为中国算力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硬件的突破只是第一步。算力生态的竞争本质上是开发者生态、应用生态和标准体系的综合竞争。只有构建起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生态体系,才能在全球算力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在上述访谈中,黄仁勋毫不避讳地谈及中国的AI能力。他表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家、最多的AI工程师,并且行动迅速。(芯片能力)他们落后我们一点。我们必须去竞争。”但他同时也指出,英伟达的护城河比三年前更宽,因其不仅是硬件和软件提供商,更具备迭代速度、规模优势和能源效率等综合能力。这无疑给中国算力产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家国产算力产业链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国内缺的不是一颗能与H100或者B200对标的芯片,而是缺一个能让全球开发者使用的“中国版CUDA”。在他看来,CUDA是一套基于英伟达的GPU的并行计算平台与编程模型,经过十余年发展,在CUDA上构建的AI应用都被牢牢锁定在英伟达的硬件平台之上。这种生态优势比单纯的技术优势更难超越。

面对CUDA生态的压倒性优势,中国算力产业的生态建设需要拥抱主流、降低门槛。华为昇腾计算业务总裁张迪煊表示,“昇腾也在与业界开源社区和开源项目展开深度合作,如Triton、PyTorch、vLLM、verl等,并会将新的功能和特性开源到社区,让开发者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技术。”

一方面,作为PyTorch基金会最高级别会员,华为深度参与主流框架建设;另一方面,与vLLM等热门开源项目深度合作。华为也在通过贡献插件化架构等技术方案,降低了生态维护成本。根据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昇腾主导开源的60多个项目,累计有6500多名核心贡献开发者。昇腾也在50多个开源社区和开源项目中积极贡献,累计贡献37万行代码。

“为什么我们不兼容CUDA生态,一定要搞开源生态和MindSpore(昇思),也是为长远考虑的。”徐直军表示,所有的软件生态都不依赖于西方生态和供应链,就是要把生态构建起来。尽管芯片供应问题一度阻碍了昇腾生态发展,但他相信,“生态是用出来的,心往一处想。”只有整个产业链同心协力,中国算力生态才能真正实现起飞,在全球算力竞争中占据应有地位。这条路虽然艰难,却是中国算力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