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从流量内耗到价值共鸣:品牌如何实现长期增长?

时间:2025-09-29 15:24:47 来源:新消费101 作者:新消费101



作者:商评君 | 编辑:小鱼

流量困局下的品牌突围:回归‘人’的本质是关键

“品牌增长的核心,在于走进真实用户的生活场景,捕捉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消费动力不足、流量成本激增、产品同质化成为行业常态,品牌如何跳出‘投流有销量、停投即归零’的恶性循环?小米商业营销总经理陈高铭在2025GDMS全球数字营销峰会上指出:品牌若想穿越周期,必须回归以‘人’为核心的经营本质,重构产品、渠道与品牌的内在逻辑。

流量红利消退:依赖外部驱动的品牌为何失速?

过去十年,许多品牌的崛起得益于人口红利与渠道红利。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消费者需求分层及渠道格局固化,仅靠流量推动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陈高铭以美妆、汽车行业为例:过度依赖主播带货或效果投放的品牌,在红利退潮后普遍面临增长停滞。这暴露出核心问题:品牌是否真正建立了用户忠诚度?是否具备独立于渠道的品牌资产?

“以前市场供小于求,品牌只要‘跟风’就能生存。但现在消费者要求更高,平庸的产品和渠道策略注定被淘汰。”陈高铭强调,品牌需从“外部驱动”转向“内部驱动”,通过产品力、渠道掌控力与品牌精神构建竞争壁垒。

重构增长三要素:产品、渠道与品牌的深度变革

在陈高铭看来,品牌要实现持续增长,需回归商业常识,重构三大核心要素:

  • 产品:从模仿到场景化创新
    企业不能仅跟随市场爆款,而应深入洞察用户真实需求。例如,宠物食品行业可推出“即食营养套餐”,响应新生活方式;汽车品牌可通过智能互联功能满足家庭出行场景需求。陈高铭提醒:“产品创新的起点是用户痛点,而非竞品动态。”
  • 渠道:从依赖平台到全域触达
    平台与品牌存在利益冲突——平台希望品牌竞争以获取更高收益,而品牌需降低对单一渠道的依赖。陈高铭建议:“品牌应建立全渠道触达能力,使用户‘想买即能买’,同时打通用户数据与服务体系,实现真正的‘用户运营’。”
  • 品牌:从交易符号到价值共鸣
    品牌不仅是logo或口号,更是价值观的载体。陈高铭认为:“品牌能否与用户建立精神共鸣,决定其能否跨越周期。无论是品牌精神、情绪价值,还是场景化沟通,都是构建用户忠诚的关键壁垒。”

打破数据陷阱:走进真实用户的生活现场

在人群划分日益精细的今天,陈高铭提醒品牌避免陷入“数据陷阱”。“平台的人群模型虽有助于理解市场,但不应替代对真实用户的体感洞察。”他以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为例:这些区域的消费潜力常被低估,品牌需跳出“一线城市精英”视角,观察用户行为、倾听其需求,才能打造真正打动人心的产品。

“中国14亿人口中,写字楼办公人群仅7000万,难道其他人群不是主流?”陈高铭建议,品牌应基于产品核心人群与未来增量市场制定策略,而非盲目追随“主流人群”概念。

家庭场景营销:高信任度触点的价值释放

在注意力碎片化的环境下,家庭场景成为少数仍具备高专注度与信任基础的触点。陈高铭指出:

  • 规模优势:家庭消费约占整体消费的55%,智能大屏日活用户稳定,使用时长超过移动端;
  • 功能延伸:大屏已从观影拓展至购物、健身、短视频等多元场景;
  • 营销优势:高清大屏适合展现品牌质感,且用户接受度高于移动端广告。

未来,大屏营销将朝“统一经营、数据驱动、后链路可验证”方向发展。例如,小米OTT通过LBS技术实现“周边一公里导流”,用户观看广告后可直接跳转至电视淘宝购物,或导流至线下门店。

破局流量内耗:坚持用户价值的长期主义

在流量成本高企的当下,品牌若仍一味追逐ROI、陷入平台算法博弈,只会不断消耗自身价值。陈高铭总结:“产品是起点,通路是过程,品牌是终点。唯有坚持用户价值,品牌才能从流量内耗中突围,实现可持续增长。”

他以奢侈品行业为例:高清大屏能完美展现商品的高级质感,而中产阶级家庭场景的覆盖,进一步强化了品牌与用户的情感连接。陈高铭呼吁:“中国需要更多本土品牌崛起,只有将产品大国升级为品牌强国,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专家对话:穿透流量迷雾,回归经营本质

近期,在2025GDMS全球数字营销峰会期间,《商业评论》与小米互联网业务部商业营销品牌总经理陈高铭,围绕品牌增长困境展开了深度探讨。

问题1:流量成本攀升、注意力碎片化、同质化竞争的根源是什么?

陈高铭:过去品牌的成功,更多是市场需求的自然结果,而非自身内功的体现。如今人口红利消失,消费者要求提高,市场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品牌需从三个维度突破:

  • 产品维度:倾听消费者声音,找到细分场景,打造差异化产品;
  • 渠道维度:减少对渠道红利的依赖,建立全渠道触达能力;
  • 品牌维度:通过品牌精神与情绪价值构建用户忠诚度。

问题2:哪些品牌因过度追随流量而陷入内耗?

陈高铭:美妆行业曾大量投流、依赖主播带货,红利消退后增长乏力;汽车行业从“做品牌”到“做效果”,最终连效果都不愿做,直接追求销量,导致越做越艰难。电商渠道中,真正从“淘品牌”转型为持续经营品牌的案例极少,因为平台数据与用户资产始终掌握在平台手中。

问题3:品牌的本质核心如何锚定人的诉求?

陈高铭:品牌的本质包含三个维度:

  • 品牌精神:赋予消费者溢价空间与价值认同;
  • 产品创新:根据新需求与场景推出差异化产品(如宠物即食营养套餐);
  • 场景关联:将产品与服务融入用户生活场景,提升体验感。

问题4:如何避免数据堆砌,真正洞察用户需求?

陈高铭:数据无法替代对真实用户的体感洞察。品牌需走进用户生活现场,观察其行为、倾听其需求。例如,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压力较小,消费潜力可能高于一线城市;家庭场景中,“一老一小”的消费影响力不容忽视。

问题5:家庭大屏营销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高铭:家庭消费占比达55%,智能大屏日活50%、月活90%,且功能已延伸至购物、健身等领域。大屏营销的优势包括:

  • 高清展示:适合奢侈品、日化等需要展现质感的品类;
  • 场景融合:通过开机广告、节日营销、LBS导流等形式实现品效合一;
  • 用户体验:避免过度广告化,注重内容趣味性与隐私保护。

未来展望:以‘人’为本,穿越周期

陈高铭强调,人口红利与渠道红利时代已结束,品牌需从三个层面实现转型:

  • 从模仿到洞察:基于真实用户场景进行产品创新;
  • 从依赖到自主:建设全渠道触达能力,降低对单一平台的依赖;
  • 从交易到共鸣:注入品牌精神与情绪价值,构建用户忠诚度。

“品牌最大的确定性,在于回归‘人’的本质。”陈高铭总结道,“唯有坚持用户价值,才能跳出流量内耗,实现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