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商评君 | 编辑:小鱼
“品牌增长的核心,在于走进真实用户的生活场景,捕捉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消费动力不足、流量成本激增、产品同质化成为行业常态,品牌如何跳出‘投流有销量、停投即归零’的恶性循环?小米商业营销总经理陈高铭在2025GDMS全球数字营销峰会上指出:品牌若想穿越周期,必须回归以‘人’为核心的经营本质,重构产品、渠道与品牌的内在逻辑。
过去十年,许多品牌的崛起得益于人口红利与渠道红利。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消费者需求分层及渠道格局固化,仅靠流量推动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陈高铭以美妆、汽车行业为例:过度依赖主播带货或效果投放的品牌,在红利退潮后普遍面临增长停滞。这暴露出核心问题:品牌是否真正建立了用户忠诚度?是否具备独立于渠道的品牌资产?
“以前市场供小于求,品牌只要‘跟风’就能生存。但现在消费者要求更高,平庸的产品和渠道策略注定被淘汰。”陈高铭强调,品牌需从“外部驱动”转向“内部驱动”,通过产品力、渠道掌控力与品牌精神构建竞争壁垒。
在陈高铭看来,品牌要实现持续增长,需回归商业常识,重构三大核心要素:
在人群划分日益精细的今天,陈高铭提醒品牌避免陷入“数据陷阱”。“平台的人群模型虽有助于理解市场,但不应替代对真实用户的体感洞察。”他以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市场为例:这些区域的消费潜力常被低估,品牌需跳出“一线城市精英”视角,观察用户行为、倾听其需求,才能打造真正打动人心的产品。
“中国14亿人口中,写字楼办公人群仅7000万,难道其他人群不是主流?”陈高铭建议,品牌应基于产品核心人群与未来增量市场制定策略,而非盲目追随“主流人群”概念。
在注意力碎片化的环境下,家庭场景成为少数仍具备高专注度与信任基础的触点。陈高铭指出:
未来,大屏营销将朝“统一经营、数据驱动、后链路可验证”方向发展。例如,小米OTT通过LBS技术实现“周边一公里导流”,用户观看广告后可直接跳转至电视淘宝购物,或导流至线下门店。
在流量成本高企的当下,品牌若仍一味追逐ROI、陷入平台算法博弈,只会不断消耗自身价值。陈高铭总结:“产品是起点,通路是过程,品牌是终点。唯有坚持用户价值,品牌才能从流量内耗中突围,实现可持续增长。”
他以奢侈品行业为例:高清大屏能完美展现商品的高级质感,而中产阶级家庭场景的覆盖,进一步强化了品牌与用户的情感连接。陈高铭呼吁:“中国需要更多本土品牌崛起,只有将产品大国升级为品牌强国,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近期,在2025GDMS全球数字营销峰会期间,《商业评论》与小米互联网业务部商业营销品牌总经理陈高铭,围绕品牌增长困境展开了深度探讨。
陈高铭:过去品牌的成功,更多是市场需求的自然结果,而非自身内功的体现。如今人口红利消失,消费者要求提高,市场环境已发生根本变化。品牌需从三个维度突破:
陈高铭:美妆行业曾大量投流、依赖主播带货,红利消退后增长乏力;汽车行业从“做品牌”到“做效果”,最终连效果都不愿做,直接追求销量,导致越做越艰难。电商渠道中,真正从“淘品牌”转型为持续经营品牌的案例极少,因为平台数据与用户资产始终掌握在平台手中。
陈高铭:品牌的本质包含三个维度:
陈高铭:数据无法替代对真实用户的体感洞察。品牌需走进用户生活现场,观察其行为、倾听其需求。例如,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压力较小,消费潜力可能高于一线城市;家庭场景中,“一老一小”的消费影响力不容忽视。
陈高铭:家庭消费占比达55%,智能大屏日活50%、月活90%,且功能已延伸至购物、健身等领域。大屏营销的优势包括:
陈高铭强调,人口红利与渠道红利时代已结束,品牌需从三个层面实现转型:
“品牌最大的确定性,在于回归‘人’的本质。”陈高铭总结道,“唯有坚持用户价值,才能跳出流量内耗,实现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