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创始人雷军以'供养两个大学生压力巨大'的比喻引发全网热议。这位曾登顶中国首富的企业家,用形象的语言揭示了小米在造车与芯片研发两大战略领域的巨额投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小米造车累计投入已达1050亿元,芯片研发累计投入超135亿元,这两个尚未'毕业'的战略项目,正考验着雷军的商业智慧与战略定力。
2025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显示,雷军以435亿美元身家(约合2827.5亿人民币)跻身全球顶级富豪行列。这位科技企业家口中的'两个大学生',实指小米造车与芯片研发两大战略项目。数据显示,小米造车五年累计投入达1050亿元,其中2025年单年计划再投300亿元,远超行业公认的200亿元造车门槛。
芯片研发领域同样投入惊人。2023年小米踏入芯片制造领域,首款3nm自研芯片'玄戒O1'研发成本高达10亿美元/次,累计投入超135亿元。雷军组建的超过2500人研发团队,仅人力成本每年就超12亿元,若包含顶尖专家薪资,年度研发支出可达60亿元以上。
2025年9月,小米汽车遭遇规模化交付后的首次重大考验——一次性召回116887辆已售新车。这场代价高昂的'安全必修课',暴露出跨界造车的技术挑战。数据显示,小米SU7研发费用超300亿元,涵盖渠道建设、人力成本等综合开支。尽管2025年Q2汽车业务单季度亏损18亿元,但8.13万辆的交付量和26.4%的毛利率,显示出规模化生产的成效。
雷军在技术投入上展现坚定决心:'只有海量的投入才能把技术做好。'小米汽车使用的完全自研主驱电机,已实现大规模量产且转速领先行业。这种技术突破,与恒大汽车1100亿投入仅交付1389台的案例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小米的效率优势。
2023年雷军宣布进军芯片领域时,行业普遍持观望态度。但小米用实际行动证明战略眼光:2025年3月发布的3nm旗舰处理器'玄戒O1',使小米成为全球第四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芯片研发团队超过2500人,年均人力成本超30亿元,占整体投入的22%。
芯片业务与手机生态形成深度协同。小米17系列搭载自研玄戒芯片,汽车车机系统与MIUI深度打通,形成1+1>2的生态效应。这种布局既避免资源内耗,又实现技术复用。雷军将十年积累的生态、用户、资金集中投入,用压强原则突破技术壁垒。
雷军的年度演讲已成为小米战略输出的重要窗口。从2020年'重新创业'到2025年'改变'主题,六次演讲形成'危机→梦想→挫折→成长→勇气→改变'的完整叙事。2025年演讲中,雷军宣布小米17系列对标苹果,推出标准版、Pro、Pro Max三款机型,并首发3nm工艺芯片,彰显技术自信。
演讲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26日,《改变》主题演讲在线观看人数超5000万。这种'故事+带货'的模式,既包含战略叙事也承载新品宣发功能。雷军通过分享创业历程,强化'励志企业家'形象,将小米发展史与个人奋斗史深度绑定。
面对两大烧钱业务,雷军展现出精准的战略把控。2025年3月,小米通过配售股份筹资425亿港元(约389亿元),明确用于电动汽车和芯片业务。手机业务作为基本盘,2024年营收占比仍超六成,为战略投入提供稳定现金流。
技术投入呈现持续加速态势。小米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92.56亿元增至2024年的240.5亿元,研发占比从3.7%提升至6.6%。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144.8亿元,同比增长36%。这种技术驱动战略,使小米在AI、芯片、汽车等硬科技领域形成系统布局。
雷军'供养两个大学生'的比喻,揭示了中国科技企业转型升级的普遍挑战。造车与芯片作为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硬科技赛道,动辄需要百亿级资金与数年技术沉淀。小米通过生态协同、精准投入和持续创新,正在探索一条可行的突破路径。
这种攻坚精神具有行业示范意义。当特斯拉2024年研发投入达182亿美元,比亚迪半导体2023年研发费用42亿元时,小米用千亿级投入证明:中国企业有能力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突破。雷军'五十岁正是闯的年纪'的宣言,恰是中国科技产业从'制造'向'创造'跃迁的生动写照。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梦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