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算法与评分主导的时代,唯一值得信赖的,或许只有自己的味蕾。
近日,高德扫街榜发布了2025国庆餐饮指南,涵盖全国TOP100餐厅。这份榜单以“10亿人用脚投票”为口号,试图用导航数据重构餐饮评价体系。但当笔者翻阅榜单时,却发现其逻辑与现实存在微妙偏差。
餐饮点评行业长期面临刷分、控评等乱象,大众点评4.5分餐厅不敢信、3.5分以下不敢吃的现象屡见不鲜。高德扫街榜正是看准这一痛点,以“导航数据”为武器,试图打造更客观的榜单。
其核心逻辑在于:嘴会骗人,但脚不会。用户愿意驱车数十公里前往、反复光顾的餐厅,才是真正的好店。基于此,高德构建了多重评价体系:
高德强调,其算法永不商业化,排除服务员索要好评等主观干扰,仅以用户行为数据为依据。这种“用数据说话”的模式,在数据科学领域并不罕见——人的下意识行为往往比口头表达更真实。
然而,这份榜单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算法对“导航行为”的片面解读。
本地人光顾老店时,通常无需导航;而游客、新居民因不熟悉路线,更依赖导航。这导致:
算法筛选出的更多是“热门”而非“优质”餐厅。
算法会放大初始优势,形成“富者愈富”的循环:
在此过程中,算法成为优势的放大器,而非价值的发现者。
任何评价体系都可能被商家逆向利用。当商家摸清算法偏好后,可能通过诱导用户导航、制造虚假热度等手段操纵排名。这与短视频平台创作者针对算法优化内容的现象如出一辙——高效但未必优质。
尽管存在偏差,高德扫街榜仍具有现实意义:
但需明确:算法只是工具,无法替代个人体验。没有榜单能完全真实或人人满意,即便是朋友推荐的餐厅,也可能不合口味。
在这个被算法与评分绑架的时代,消费者需警惕将决策权完全交给APP。榜单可参考,数据可分析,但最终选择应基于个人判断与体验。
毕竟,唯有自己的舌头,才能定义真正的“好吃”。
关注IC实验室,探索商业世界的有趣真相: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交流
商业世界的魅力,正在于这些微妙的博弈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