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了2025年第三季度例会,会议中明确强调了要“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定调,引发了市场对于四季度是否会降息降准的广泛关注。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如何解读?
在理解“适度宽松”这一货币政策基调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国际货币环境的变化。9月18日,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这一举动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影响。然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中国货币政策将坚持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均衡,不会盲目跟随美联储的步伐。
回顾今年二季度,央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调整措施。下调政策利率10个基点,引导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同步下调10个基点,存款利率也相应调降。此外,再贷款利率降至1.5%,存款准备金率下调50个基点。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央行在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通过货币政策调整来稳定市场。
然而,在这一轮降息降准之后,央行目前尚无进一步动作。那么,四季度是否还有降息降准的空间呢?
图源:图虫创意
从加力实施到落实落细:货币政策节奏的转变
对比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三季度例会和二季度例会,我们可以发现官方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研判有所变化。在最新表述中,“我国经济风险隐患较多等困难和挑战”的表述已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的表述。同时,删掉了“用好用足存量政策,加力实施增量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的表述。
从“加力实施增量政策”到“落实落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转变表明当前货币政策的节奏已经从增量阶段进入到落实阶段。中国银河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迪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此次表述的细微差别,表明推进已出台政策的落实落细仍是重点。
张迪还指出,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方面,主要延续7月政治局会议的表述,与上个季度例会相比,新增强调做好“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这是因为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给中国出口带来一定冲击,并在四季度有所显现,因此强调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的融资支持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则认为,货币政策最宽松的阶段已经过去。从例会表述上看,当下央行更关注前期货币政策效应的释放。
图源:图虫创意
四季度降息降准可能性分析
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以落实为主,那么四季度我国降息降准还有空间吗?
华安证券研究报告认为,短期内加码宽松的可能性依然偏低。9月LPR维持不变,并未出现降息降准操作,三季度例会也未释放出明确的宽松信号。尽管美联储如预期降息,但是LPR锚定的政策利率七天逆回购操作利率持稳。
这份报告还指出,短期内货币政策预计仍保持宽松方向,但是中美谈判与国内经济并未出现明显风险,降准降息的必要性并不强,LPR调降时机仍未到。同时,在商业银行净息差处于历史低点的背景下,报价行缺乏主动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
张瑜也认为,在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央行没有通过降息降准刺激信贷的必要。她指出,过去几年信贷大量流向生产侧,即工业部门、经营性贷款,而非需求侧的地产、基建、消费。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加大信贷,反而会加大供过于求的失衡程度,实际上物价也难以回升。
然而,张迪提到,三季度经济数据有走弱迹象,市场又进入新一轮的政策等待周期。然而对于四季度降息落地并未形成一致预期。从内部来看,有三条主线值得关注:一是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给中国出口带来一定冲击,中国经济增速可能阶段性放缓,并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二是四季度依然面临物价低位运行的困难和挑战,实际利率仍然偏高,有调降的必要性;三是配合财政政策协同发力,5000亿元的政策性金融工具、1万亿元左右的化债相关工具可能在四季度落地。
张迪认为,四季度货币政策的优先目标仍然是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货币宽松或超预期。央行有望“以我为主”进行货币宽松,一方面实施10-20BP的降息,从而引导LPR下行,并传导至贷款、存款利率的进一步下行;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重启国债买卖。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也认为,四季度央行有可能实施新一轮降息降准,适时恢复国债买卖。这在引导市场流动性处于充裕状态,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的同时,能够推动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较大幅度下行,激发内生性融资需求,是四季度促消费扩投资、有效对冲外需放缓的一个重要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