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中国第二个5万亿GDP城市诞生,北京经济腾飞背后的产业密码

时间:2025-10-10 08:43:20 来源:BT财经 作者:BT财经



中国经济版图迎来历史性时刻——北京正式跻身全球首个5万亿元GDP的北方城市,与上海共同构建中国超大型城市经济双极。这一突破不仅比专家预测提前2-3年,更以人均GDP反超上海的姿态,展现首都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动能。

五年增量超海淀:5万亿背后的经济跃迁

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披露,2025年北京GDP预计突破5万亿元大关。从2020年3.8万亿元到2024年4.98万亿元,五年增量达1.18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海淀区(2024年GDP约1.1万亿元)。这种增速在2021-2024年期间保持5.2%的平均水平,即便在口罩事件冲击下仍展现强大韧性。

数据对比揭示转型成效:2024年北京人均GDP达22.82万元,超越上海的21.7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4.4万元/人,位居全国首位;单位GDP能耗、水耗持续下降,形成高质量发展范式。这种转变打破"北京只有服务业"的刻板印象,构建起信息科技、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三大引擎驱动:信息服务业领跑,制造业崛起

2025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揭示增长密码: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工业制造贡献90%的GDP增量。其中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大关,占GDP比重达28%,全国50%的AI企业、115家独角兽企业、103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集于此,形成全球最密集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金融业保持8100亿元增加值,资产规模超220万亿元,占全国半壁江山。北交所成立四年来市值突破9000亿元,8只政府投资基金精准浇灌212个硬科技项目,构建起科创金融生态圈。

制造业领域上演"逆袭"大戏:新能源汽车产量暴涨1100%,智能车载设备、锂电池配套产业同步腾飞。集成电路产量较2020年增长51.2%,165个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迁。这种转型使北京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越传统工业强市,重塑"北方制造"新标杆。



创新生态培育:研发投入强度全球领先

北京的创新浓度持续攀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6%左右,超欧盟城市平均水平(2%)两倍有余,是上海(2.68%)的2.2倍。1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占全国近三成,中关村科技园区加速建设,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体系。

人工智能领域表现尤为突出: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58款,占全国三成以上;机器人产业规模占全国15%,在全身协调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等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航天科技产业同样耀眼,聚集全国半数核心研发单位,"朱雀三号"可重复火箭、6G光电融合系统等重大突破持续涌现。

消费新势力崛起:服务消费年均增7.5%

在供给端创新的同时,需求侧升级同样显著。"十四五"前四年服务消费年均增长7.5%,潮玩经济、赛事经济、演唱会经济等新业态爆发式增长。机器人马拉松、机器人运动会等创新赛事吸引全球目光,消费场景与科技深度融合催生新增长点。

下一站5万亿:深圳VS重庆的竞速赛

随着京沪双城突破5万亿,深圳与重庆展开第三城争夺战。深圳依托半导体、AI、金融科技等硬核产业,2024年GDP达3.68万亿元,增速5.8%领跑一线城市。若保持当前态势,有望在2030年前后突破5万亿关口。

重庆则凭借制造业升级与人口红利实现跨越,2024年GDP超越广州跻身第四。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0.5%)带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但人均GDP(10.09万元)仅为深圳一半,产业升级与城镇化质量提升仍是关键挑战。



首都范式启示:超大城市转型的北京答案

北京的经济突围为超大城市发展提供全新范本:通过控制人口规模(2183万人)与提升人均产出(22.82万元),实现质量优先的发展路径;以中关村为创新极点,辐射带动"三城一区"主平台协同发展;在疏解非首都功能过程中,培育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万亿级产业集群。

这种转型模式既保持了首都功能的核心地位,又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随着北京与上海形成5万亿级双核驱动,中国城市经济正式迈入"超大规模时代",为全球城市化进程贡献东方智慧。

版权声明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梦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