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小米汽车:别让年轻人的首台座驾成为最后的遗憾

时间:2025-10-16 17:04:10 来源:第一财经资讯 作者:第一财经资讯

2025年10月16日


本文字数:1641,阅读时长约3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洪飞红


“速度不是参数,而是信仰。”

“智能电动汽车是手机加四个轮子。”

“颜值即正义,车必须好看。”

当这些雷军过往的造车言论在“10·13小米SU7成都燃爆事故”后被重新翻出,市场对小米造车逻辑的质疑达到顶点。从3C领域跨界而来的小米,正面临造车以来最严峻的信任危机。

营销反噬:从“用户至上”到“安全争议”

自首款量产车上市一年半以来,小米汽车凭借雷军个人IP与互联网营销快速打开市场。但近期两起严重事故——3月29日铜陵爆燃事件与10月13日成都燃爆事故,彻底撕开了“营销鬼才”光环下的安全漏洞。网友尖锐发问:“这究竟是年轻人的第一台车,还是最后一台车?”

雷军曾多次强调“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的造车理念,却在安全领域鲜有提及。在某次访谈中,他详细描述了轮毂设计的5000次选型过程,却对车门解锁等安全设计仅以“网友好评”带过。这种重外观轻安全的策略,在汽车行业引发巨大争议。

门把手争议:优雅设计背后的安全盲区

小米SU7采用的半隐藏式门把手成为争议焦点。雷军在微博解释称,该设计通过按压微动开关实现电动解锁,无需物理抬起。但宣传中强调的却是“开门更优雅”,而非紧急情况下的可靠性。事实上,在3月事故中,救援人员曾因门把手设计问题延误救援。

智能电动汽车的本质仍是交通工具。尽管行业强调“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但安全始终是1,其他创新都是0。手机故障可通过重启解决,汽车事故却关乎生命。莲花集团CEO冯擎峰直言:“绝不能把市场当实验场,用户不是试验品。”

安全红线觉醒:从销量导向到责任担当

面对舆论压力,小米开始调整策略。6月YU7发布会上,雷军首次将“安全是一切”作为核心口号,并全系标配高阶辅助驾驶硬件。但9月的召回事件暴露更深层问题:116,887辆SU7标准版因L2辅助驾驶系统对极端场景识别不足被召回,而此时已有三条生命因事故消逝。

汽车行业不同于3C领域,其长周期、高风险特性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安全红线意识。雷军在内部演讲中承认:“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期待远超想象,我们必须承担大公司责任。”这种认知转变虽迟但至,却难以弥补已造成的损失。

行业警示:造车需敬畏生命

中国汽车工业正经历电动化转型,但安全底线不容动摇。某车企技术负责人指出:“车规级芯片、防晒玻璃等创新是加分项,但碰撞测试、电池安全等才是及格线。”小米的教训为行业敲响警钟:跨界造车者必须摒弃“互联网速成”思维,建立从研发到售后的全链条安全体系。

当雷军在事故后强调“安全是前提”时,市场期待的不只是口号,更是切实的技术升级与质量管控。毕竟,对消费者而言,再炫酷的智能功能,也抵不过一次安全抵达。

微信编辑| 七三

第一财经持续追踪财经热点。若您掌握公司动态、行业趋势、金融事件等线索,欢迎提供至专用邮箱:bianjibu@yicai.com(线索核实后隐私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