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收盘时,腾讯与阿里巴巴的总市值分别达到6.06万亿港元和3.08万亿港元。截至9月18日收盘,腾讯最新市值为5.88万亿港元,阿里则为3.02万亿港元。尽管两家科技巨头未能延续此前增长势头,但V型走势的形成仍彰显了中国科技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从股价表现看,腾讯当前642港元的股价距离730港元的历史峰值仅一步之遥,而阿里的166.17港元较五年前超300港元的高点仍有差距。这种分化背后,是两家企业在战略聚焦与技术转化效率上的周期性表现——腾讯通过“精准投入+生态协同”构建穿越周期的护城河,阿里则在“技术研发与业务扩张”的平衡中寻找发展节奏。
自2022年10月31日170.17港元的低点至2025年9月18日盘中664.5港元的高点,腾讯用三年时间完成了290%的股价反弹。尽管市值从6万亿港元区间滑落,但2025年腾讯股价已从400多港元涨至超600港元。阿里的走势同样显著,以9月18日收盘价166.17港元为基准,上一次处于这一水平是在2021年10月,而2025年至今其港股股价已从80多港元翻倍至近170港元。
比达分析师李锦清指出,2025年的市场环境为科技股反弹提供了条件。DeepSeek等国产模型的突破推动了中国科技股的估值与市值重构。梅花创投创始人吴世春也提到,DeepSeek的崛起引发了全球对中国科技资产的重新评估,过去一年中国AI相关企业估值平均上涨37%。
企业回购股份释放的积极信号同样不容忽视。2024年腾讯全年回购3.07亿股,总金额达1120亿港元,超额完成千亿回购计划。2025年3月,腾讯宣布全年至少回购800亿港元股份,并在9月17日、18日连续发布回购公告。高盛对腾讯前景信心增强,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701港元,同时将阿里港股目标价从158港元上调至174港元。
“价格是企业发展趋势的镜像,它由业务、架构和战略节点共同构建。”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表示。从BAT时代至今,腾讯与阿里始终占据中国科技市场的重要地位,但发展路径截然不同。
2022年12月,腾讯CEO马化腾在内部会议上对各事业群提出严厉要求: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需放弃集成商角色,转而做自研产品被集成;CDG(企业发展事业群)智慧零售需摒弃货架模式;IEG(互动娱乐事业群)游戏业务不再依赖买量;WXG(微信事业群)则将视频号视为全公司希望。此后,腾讯业绩经历震荡。
阿里则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应对挑战。2023年3月,阿里推行“1+6+N”模式试图打破“大公司病”;2025年二季度,业务结构进一步收缩为四大板块:阿里巴巴中国电商集团、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云智能集团及所有其他业务。其中,淘天集团、饿了么和飞猪组建中国电商集团,菜鸟、高德及虎鲸文娱(原大文娱集团)归入其他业务。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腾讯的多元化生态(游戏、金融科技、广告)使其抗风险能力更强,而阿里以电商为核心,受竞争挤压后转向云与AI,但新业务尚未完全弥补电商增速放缓的影响。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则指出,两家公司均抓住了2022年底的AI浪潮,但腾讯因业务领先地位股价回升更稳,阿里因外卖和零售领域的新对手而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抛开股价与市值的外在波动,企业的增长引擎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8月底发布的财报显示,阿里集团CEO吴泳铭强调“消费、AI+云”战略的强劲增长。2025年二季度,阿里营收2476.52亿元,同比增长2%;若剔除高鑫零售和银泰处置业务的影响,同口径营收同比增长10%,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335.1亿元,同比下降18%。
同期,马化腾在腾讯财报中表示,AI领域的持续投入使营收及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营盈利均取得两位数增长。当季度,腾讯营收1845亿元,同比增长15%,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经营利润692.5亿元,同比增长18%。
在AI赛道上,腾讯与阿里的增长引擎呈现不同特质。王超类比称,腾讯“摘取低垂果实”,用AI优化现有业务;阿里则“深海钻探”,押注未来技术革命。阿里需从头打造大模型和应用,风险更大;腾讯对大模型态度更开放,AI与应用的结合只是时间问题。
盘和林认为,腾讯的核心业务(游戏、金融、微信)与阿里在本地生活板块的生态扩张交叉点不多,但AI领域必将成为双方交锋的主战场。此外,两大巨头在国际市场的布局也值得关注:阿里云对全球化破釜沉舟,腾讯的海外游戏和云计算业务同样充满野心,一场决定未来十年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北京商报记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