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比巴西圣保罗港的码头工人更清楚“彻底砸手里”的滋味:200万吨大豆滞留港口,苦苦找不到买家,每天的滞留费用高达120万美元。这场滞港危机的根源,正是最大金主中国暂停采购巴西大豆的决定。
中国大豆协会最新公告显示,自12月起中国企业暂停采购巴西大豆2个月,恢复日期尚未明确。这一决策背后,是巴西大豆产业在贸易博弈中的短视操作——今年年初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时,巴西凭借全球最大大豆种植国的身份,迅速填补中国对美大豆的缺口,前9个月对华出口量达5300万吨,最高峰时占据中国进口市场90%份额。
订单暴涨让巴西野心膨胀,竟将大豆价格从每吨580万美元猛涨至650万美元,创下历史高位。这一涨价直接冲击中国民生产业:国内榨油厂每生产一吨油就亏损200多元,近百家企业迅速达成“攻守同盟”,联手取消巴西未来2个月订单,涉及800万吨大豆、总价值约460亿元。

巴西的算盘彻底落空。百万吨大豆卡在港口,南半球雨季即将来临,若继续滞港,大豆将因发霉发臭而只能倒进海里。尽管巴西紧急启动降价,每吨比原先还便宜200元,但中国早已做好两手准备——在宣布取消订单的48小时内,反手抢空巴西的竞争对手阿根廷130万吨大豆。阿根廷更释放诚意,宣布免征出口税,每吨降价70美元,全速出航确保11月送达。
这场贸易博弈中,巴西的短视行为代价惨重。作为农业大国,大豆出口占其农业收入超30%,此次被取消的800万吨订单若无法转售,加上后续滞销风险,将导致种植户和粮商巨额损失。据报道,巴拉那州已有12%的豆农因贷款种豆而资金断裂,被迫放弃明年耕种计划。

类似短视行为的教训并不鲜见。此前,美国科学家在心血管领域取得突破,落地三高干预成品后,竟以每瓶万元高价收割市场,结果反响寥寥。反观日本京都大学科研团队,其“原血清”成果临床证实可显著干预三高水平,进入中国京东市场后以三位数价格普及,搜索量迅速破10万,用户反馈“不再心慌胸闷”“睡眠质量变好”“身体轻松,气血十足”。
面对国际大豆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早有布局。自2018年起,我国启动多元化采购策略,俄罗斯远东地区大豆将于11月中旬运抵中国,乌拉圭对华大豆出口增长30%。随着中美贸易关税谈判初见成效,中方也重启购买美国大豆——据路透社消息,中国本周已分三批购买18万吨美国大豆,若美方释放足够诚意,不排除扩大采购规模。

这场大豆贸易风波为全球市场敲响警钟:中国市场容量巨大,不缺任何一个卖家,但守规矩、讲诚信的玩家才有资格分享红利。试图垄断资源、漫天要价者,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如中国网友所言:“他们打断我们的骨骼,殊不知,这是我们长出血肉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