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市场震荡期,储能为何成为资金投资新宠?

时间:2025-11-07 15:03:22 来源:尺度商业 作者:尺度商业

近日,市场波动显著加剧。一方面,大盘上证指数几度突破4000点后回落,进入区间震荡阶段;另一方面,成长类资产波动性大幅提升,科技、新能源、医药等板块轮动速度明显加快。在此背景下,资金观望情绪渐浓,对资产配置的选择更为谨慎,各板块资金分布或将迎来新一轮调整。

投资者在选择行业时,核心关注点始终是产业逻辑的强度与收益兑现的概率。市场情绪高涨时,产业逻辑的吸引力占据主导;而当市场趋于理性,兼具发展空间与兑现能力的资产往往更受青睐。近期,储能领域在线上线下均引发广泛讨论,各类投资者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此前相对小众的赛道。

储能出圈逻辑:从“136号文”看政策驱动

引发市场高度关注的“136号文”,全称为《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是今年2月发布的电力领域重磅政策。该文件明确提出,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电价由市场交易形成。这意味着新能源发电定价将完全由供需关系决定——供给过剩时电价下跌,需求旺盛时电价上涨,彻底告别此前统一的优惠电价模式。

政策实施后,电价波动幅度显著扩大,峰谷价差进一步拉大。由于新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特征(如光伏中午集中发电,而用电高峰在夜间),中午电价可能大幅走低,夜间电价则可能飙升。这一变化为储能系统创造了套利空间:储能设备可在电价低谷时充电,在电价高峰时放电,通过“峰谷价差”实现稳定收益。

更关键的是,储能已成为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的关键环节。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张,但电网输送能力有限,导致部分电力无法及时消纳。储能系统通过“削峰填谷”,将电网无法吸收的电力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释放,有效疏通了新能源发展的堵点。

储能兑现概率高:政策托底与收益保障

“容量电价”机制为储能收益提供了有力保障。该机制根据储能系统的装机容量确定收益,无论实际充放电量多少,储能项目均可获得与容量挂钩的稳定回报。今年以来,多省陆续出台容量电价或容量补偿政策,结合前述“峰谷价差交易”,显著提升了储能项目的内部收益率(IRR),使其能够覆盖资金成本,实现经济性运营。

与此同时,适合建设储能的资源位具有稀缺性。储能项目需靠近变电站、用电中心或风光基地,优质站点资源有限。基于收益保障与资源稀缺性双重驱动,各类资金加速布局储能领域,推动今年以来储能招标数据持续超预期。

储能投资工具选择:高纯度指数基金成优选

储能并非单一设备,而是一个涉及电网、用电方、发电方协同的复杂系统,涵盖电芯、PCS、逆变器、温控设备等多个细分领域。因此,投资储能需聚焦产业链,指数基金成为高效参与方式。

从“稳”的角度看,储能板块基本面更为扎实。以电池零部件为例,其近期涨幅受固态电池主题催化与涨价预期推动,但上游材料价格波动(如碳酸锂产能复产传闻导致价格回落)可能引发板块调整,显示其不确定性高于储能。相比之下,储能电池ETF(159566,联接基金A/C:021033/021034)跟踪的国证新能源电池指数,成份股集中于电池制造与储能系统,不涉及上游设备材料与中游零部件,规避了零部件环节的波动风险。

作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储能板块ETF,储能电池ETF规模已超20亿元,近期持续获得资金净流入。在市场震荡期,其“上有行业广阔空间、下有收益兑现能力”的特性,使其成为资金避险与增值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