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掌柜黄利明
西贝‘预制菜’品牌危机引发行业关注,这场舆情风暴的转折点究竟在哪里?谁本有机会阻止这场品牌灾难?企业家们又该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贾国龙?
9月10日教师节当天,罗永浩对西贝‘预制菜’的公开吐槽,将西贝推向舆论风口浪尖。这场危机持续两周仍余波未平,贾国龙为此付出的代价堪称惨痛。
笔者曾与中国首富、顶级经济学家及上市公司共同应对重大舆情,现结合亲身经历,剖析西贝这场本可避免的品牌危机。
西贝危机核心在于预制菜定价争议,这不仅是企业个体问题,更折射出餐饮行业预制菜标准缺失的普遍困境。值得企业家深思的是,这场本可控制的危机为何演变成品牌灾难?
西贝在应对过程中表现出对消费者情绪的严重误判:忽视市场对预制菜高价的抵触,忽视消费者对餐饮品质的诉求,更缺乏对舆论场的精准把握。这种应对方式暴露出企业品牌管理的三大缺陷。
贾国龙在西贝内部具有绝对决策权,这种‘一言堂’模式本身并非问题。关键在于企业缺乏专业的品牌管理团队,既无内部专业人士敢于直言,也无外部智库提供专业建议。
三年前笔者曾深夜受邀参与某首富企业的舆情危机处理。面对信贷危机与市值暴跌,笔者建议企业发布务实公开信,强调‘低调即高调,务实即进取’的应对原则。
在公开信修订过程中,首富提出诸多修改意见,其副总裁也随声附和。笔者明确指出:若按此修改,将削弱企业务实态度,加剧投资者不信任。最终以专业立场说服首富采纳建议。
公开信发布后引发媒体广泛转载,负面报道也不得不引用正面内容平衡视角。信贷机构高层致电认可企业态度,复牌后股价实现红盘开盘。这场危机应对证明:专业建议的价值远超附和式服务。
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决策集中现象,但成功企业家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倾听专业意见。真正为企业着想的建议终将获得认可,而当面附和背后推责的行为才是企业大忌。
海天味业‘0添加’双标事件与西贝危机如出一辙,均因消费升级需求未被满足而引发。这两起事件暴露出企业品牌管理的系统性缺陷:
1. 决策机制缺陷:西贝内部无人敢对老板提出专业异议,导致决策盲区
2. 专业团队缺失:缺乏具备危机公关能力的品牌管理团队
3. 外部支持不足:未建立有效的外部专家智库
4. 舆论认知偏差: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舆论生态需要专业应对
企业需要的是能从专业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反对派’。就像人体需要疼痛感知避免伤害,企业也需要‘专业杠精’预防致命错误。西贝事件证明:缺乏专业制衡的企业,如同没有免疫系统的机体,小问题可能引发大危机。
1. 创始人自我约束:将品牌管理交给专业团队,克制个人表达欲
2. 设立品牌委员会:由内外部专家组成,对重大决策进行专业论证
3. 建立外部智库:引入行业专家提供第三方视角
4. 制定危机预案:针对网红吐槽等场景制定详细应对方案
移动互联网时代,品牌危机可能来自任何角落。西贝事件警示企业家:品牌管理需要专业主义而非个人英雄主义。企业必须建立容纳专业异议的决策机制,才能避免因一时冲动造成品牌损伤。
产品力是企业根基,但品牌管理是产品价值的守护者。要打造百年企业,就必须学会倾听不同声音——即便这些声音不够悦耳。因为真相往往刺耳,而谎言才真正致命。
企业需要的是‘专业杠精’:他们基于数据与策略提出异议,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实现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