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如何扛住伟大公司的股价回撤?价值投资的核心策略解析

时间:2025-11-18 04:36:20 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证券市场周刊

在投资领域,找到优质公司只是起点,长期持有才是实现盈利的关键。即便是拥有护城河的伟大公司,也可能因宏观环境变化、市场情绪低迷或短期业绩波动而遭遇股价重挫。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主动选股的投资者亏损或收益不及宽指数,核心原因并非选错公司,而是未能扛过这些回撤周期。

一、伟大公司的回撤:常态而非例外

市场里真正堪称“伟大”的公司屈指可数,但它们的股价从未一路上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金融学教授Hendrik Bessembinder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事实:1990年以来,美股超额收益的34%由苹果、微软、亚马逊等10家头部企业贡献。然而,这些“财富创造者”均经历过惨烈回撤——苹果在1991-1997年间暴跌82%,微软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跌幅达70%,亚马逊更在1999-2001年间暴跌94%。

全球股市同样如此。1990-2020年,全球75万亿美元的股市收益中,97%的公司未给股东创造价值,全部超额收益仅由2%的企业贡献。这些公司广泛分布于科技、消费、医药等领域,共同特征是拥有不可复制的护城河、持续盈利能力和优秀管理层。例如,麦当劳、强生、可口可乐等大牛股,在1973-1979年滞胀期、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次贷危机等极端市场中,均出现过30%-40%的股价回撤,但最终仍为投资者带来数百倍回报。

二、投资大师的回撤应对法则

巴菲特、芒格、彼得·林奇等投资大师,从不畏惧好公司的股价下跌,反而将其视为检验企业质地和低价买入的良机。1963年,美国运通因“色拉油丑闻”股价暴跌50%,巴菲特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客户黏性未受影响,反而加仓至伯克希尔重仓股,最终收获丰厚回报。1988年,巴菲特建仓可口可乐后,该股在1998-2000年下跌近50%,2008年再跌30%,但他始终坚定持有,截至2024年累计获得股息116亿美元,回报达初始投资的9倍。

彼得·林奇的管理策略更具实操性。他管理的麦哲伦基金持有的成长股时常跌30%以上,但他会通过检查毛利率、市场份额等基本面指标判断是否加仓。例如,1980年代沃尔玛因扩张过快股价多次下跌,林奇调研发现单店营收持续增长,最终持有10年赚取10倍收益。腾讯控股的案例更具现实意义:2021-2022年因反垄断监管和游戏版号暂停,股价从700港元跌至200港元,但坚守的投资者在2024年收获了43%的年度涨幅,2025年11月股价较2024年初翻倍。

三、扛住回撤的三大核心策略

多数投资者扛不住回撤,本质是败给了人性的三大弱点:恐惧、盲从与急躁。股价下跌时,恐惧会放大负面预期,盲从导致跟风抛售,急躁则让人用短期收益衡量长期价值。要突破这些心理陷阱,需做好三件事:

  1. 精准识别优质企业:优质公司需具备三大特征——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如品牌、技术、规模)、持续盈利能力(高利润率、真实现金流)、长期增长空间(行业规模大、管理层优秀)。若买到“伪优质公司”,跌了就可能无法回升,熬下去只会扩大损失。
  2. 动态跟踪基本面:股价下跌时,先检查营收、毛利率、护城河等核心指标是否恶化。若基本面未变,下跌就是加仓机会;若出现永久性损害,则需果断止损。例如,五粮液2011年下跌后用了5年创新高,而某些公司可能因行业格局重构或经营崩盘而永久下滑。
  3. 用闲钱投资:投资需使用3-5年用不上的资金,避免因短期资金需求被迫卖出。巴菲特强调“别用借来的钱投资”,因为钱的期限需与投资周期匹配,闲钱才是扛过波动的底气。

四、价值投资≠呆坐不动

芒格曾分享1973-1974年美股大崩盘期间的教训:其管理的惠勒·芒格合伙公司两年累计跌幅达53%,但从1962-1975年的完整周期看,年化回报仍达19.8%。这揭示了一个关键:价值投资的收益从熬过低谷后开始累积,但前提是标的必须是真正的优质企业。若将“龙头+白马+低市盈率+大幅调整”简单等同于价值投资,盲目死扛,可能面临行业重构、经营崩盘等风险,最终损失惨重。

投资需像巴菲特所说,“找湿的雪(好公司)和长的坡(长期持有)”,但更要避免在坡上被颠下去。企业内在价值动态变化,投资者需根据新信息不断调整策略。真正的价值投资,是穿透表面特征,看清企业真实价值,并在波动中保持理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