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屈宏斌解读:中国“基建一代”到“科创一代”的代际接力与经济跃迁

时间:2025-11-19 20:31:39 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作者: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屈宏斌系汇丰银行大中华区前首席经济学家、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近日在公开演讲中深入剖析了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代际接力现象。



从60后、70后用近3亿农民工的汗水撑起“世界工厂”,到新一代用500万理工科人才的智慧攻坚“卡脖子”技术,中国的经济崛起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接力赛。这场接力不仅重塑了产业格局,更推动了中国经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跃迁。

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黄金劳动力”,60后、70后的人生轨迹与时代红利深度绑定。他们既是上一轮婴儿潮的核心群体,也是全球化浪潮下的首批受益者。邓小平同志开启的改革开放大幕,让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全球产业链亟需新生产动能的背景下,这代人获得了“自由选工作”的机遇——这一权利在上一代人眼中几乎不可想象。

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城乡大迁徙”。自80年代起,每年超千万农民工涌入城市,巅峰时全国农民工总量逼近3亿人,其中跨省流动者达6840万人。他们扎根工厂,在现代管理体系加持下,生产效率与收入同步飙升:如今农民工月均收入已达4961元,较改革开放初期翻了数十倍,不少人收入数年翻倍。正是这群劳动者,推动中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跃升至2024年的67%,让9.4亿人扎根城镇,完成了从“农业国”到“世界工厂”的跨越。

然而,60后、70后的消费观念中,“享受”从未占据优先级。他们将大部分收入投入子女教育,剩余资金或用于购房首付,或存入银行、购买政府债券,每一分钱都精准服务于“为下一代铺路”。这些“精打细算”的积累,悄然转化为时代发展的“燃料”:银行将高储蓄转化为企业贷款,催生更多工厂;政府用发债资金修建公路、高铁、5G网络,织密基础设施网,为后续发展筑牢“硬底盘”。

如今,当年被父辈捧在手心的“二代们”已成长为职场主力。2024年,我国理工农医类高校毕业生超过500万人,占高校毕业生总数的50.7%。他们手握AI、先进制造等“高附加值技能”,成为科创赛道的核心力量。而父辈们早已用几十年时间完成关键铺垫:从1982到201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5.7亿增至9.2亿,这支庞大队伍创造的财富,转化为9.3亿城镇人口的宜居环境、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覆盖全国的数字基础设施。

有了这样的“家底”,新一代无需再耗费精力“造基础”,得以心无旁骛钻研技术创新。更关键的是,资金流向发生结构性转变——过去扎堆房地产、传统基建的资本,如今持续涌入新能源、AI、先进制造业等“未来赛道”。这并非偶然,而是两代人接力埋下的“伏笔”:“基建一代”用劳动力红利筑牢经济底盘,用高储蓄积累发展资本,用城镇化完善配套生态;“科创一代”则带着50%以上的理工科人才储备,踩着前辈铺就的道路冲刺科技高峰。

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一代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场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从60后、70后用近3亿农民工的汗水撑起“世界工厂”,到新一代用500万理工科人才的智慧攻坚“卡脖子”技术;从城镇化率不足18%到突破67%,从劳动力红利到人才红利,这场跨越四十多年的接力,正在书写中国经济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