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8日,第二十届中国经济论坛平行论坛——2025大湾区科技与金融创新发展大会在广州南沙圆满落幕。这场汇聚政产学研金各界精英的盛会,以“科技+金融”融合创新为核心命题,通过主题分享与深度研讨,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正步入“十五五”规划关键期,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需求迫切。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竞争格局面临重塑。如何在这一历史节点抢占先机、构建产业创新优势,成为横跨多领域的战略议题,也为本次大会的探讨锚定了核心方向。
作为特邀嘉宾,广发证券(000776.SZ)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产业研究院院长沈明高博士以《科技金融创新:从1到N》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立足“十五五”规划核心导向,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创新资本化本质、人工智能技术经济影响等维度展开深度解读,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系统性思路。
<沈明高博士指出,“十五五”规划首次系统构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框架,其覆盖范围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延伸至生产性服务业及现代化基础设施,形成多层次协同发展格局。与以往聚焦科技创新的导向不同,新框架更强调体系整体性与要素协同性,要求在推动“科技产业化”的同时,加速传统产业“科技化”转型,实现双向均衡发展。
他强调,科技金融体系需深度服务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通过精准匹配资源需求,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动力。唯有如此,才能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支撑新质生产力规模化发展。
沈明高博士提出,科技金融的核心在于实现“创新资本化”,即通过资本回报机制将科技创新转化为可持续创新动能。当前,科技金融发展面临从单点式创新(0到1)向规模化创新(1到N)跃迁的关键挑战,需构建体系化优势以形成新质生产力。
他进一步分析,科技金融的良性循环需满足三大条件:一是将创新成果转化为资本回报;二是以资本反哺下一轮创新;三是形成“创新—资本化—再创新”的闭环生态。然而,当前科技金融服务仍面临非标准化、未盈利、轻资产、高不确定性及长周期等五大挑战,亟需金融体系优化定价机制、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培育真正“懂科技、善产业、精定价、控风险”的科技资本。
在探讨“1+N”产业体系构建时,沈明高博士特别强调人工智能技术的颠覆性影响。他预测,未来5-10年,以人形机器人、智能汽车、具身智能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产业链将快速崛起。该产业链具备链条长、共性技术密集、产业溢出效应显著等特征,有望成为继房地产之后的新支柱产业。
他指出,智能制造产业链的规模化发展,将推动“1个核心产业+N个关联产业”的生态体系加速成型,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劲动能。这一趋势不仅重塑制造业竞争格局,更将深刻影响经济结构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