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国产零售巨头联华超市溃败:十年亏损后1.46亿卖身

时间:2025-11-20 06:13:33 来源:快刀财经 作者:快刀财经

当山姆会员店、开市客等外资超市在中国市场加速扩张时,曾经的中国连锁超市龙头联华超市却陷入生存危机。这家拥有30年历史的零售巨头,近日宣布以1.46亿元出售旗下子公司全部股权,引发行业震动。从连续五年霸榜零售百强到连续十年亏损,联华的溃败折射出传统商超在消费变革浪潮中的集体困境。

联华超市门店图

从行业霸主到卖身求生

作为中国首家连锁零售上市公司,联华超市的衰落轨迹令人唏嘘。1991年诞生于上海的联华,凭借"开架购物"模式开创中国现代超市先河,900平方米的门店规模和15吨冷库配置,使其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零售卖场。这种创新模式甚至登上《解放日报》头版,比沃尔玛、山姆等外资品牌提前数年布局中国市场。

2003年香港上市后,联华通过资本运作快速扩张,2005-2009年连续五年蝉联中国超市百强榜首。巅峰时期,其门店总数突破5000家,形成包含联华超市、华联超市、世纪联华、快客便利的多业态矩阵。仅上海地区就布局1192家社区超市、29家大卖场和544家便利店,构建起密集的零售网络。

战略滞后错失转型窗口

联华的溃败始于2013年电商革命。当消费者购物习惯加速向线上迁移时,这家传统巨头仍依赖"进场费、条码费"的盈利模式,导致自有品牌发展滞后。数据显示,其线上业务直到2020年才尝试直播带货,数字化转型严重滞后于行业平均水平。

多业态布局反而成为转型掣肘。联华同时运营联华/华联超市、世纪联华大卖场、快客便利店三大品牌,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相比之下,山姆会员店通过精准定位中产家庭,开市客凭借"高性价比+会员制"模式快速抢占市场,而联华却陷入"大而不强"的困境。

重资产模式难以为继

直营门店的高成本压力最终压垮了这家零售巨头。联华旗下门店多位于核心商圈,租金成本占运营支出比例高达3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22年财报显示,其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流动比率仅为0.8,远低于安全线1.5,最终不得不依赖母公司百联集团3.6亿元增资续命。

此次出售的子公司股权涉及华东地区13家门店,这些位于黄金地段的资产本应是竞争优势,却因运营效率低下成为沉重包袱。行业分析师指出,传统大卖场模式的人效比仅为电商的1/5,在即时零售渗透率突破35%的当下,联华的线下渠道优势已荡然无存。

传统零售的转型启示

联华的案例为行业敲响警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传统大卖场业态关店数同比增长47%,而会员店、折扣店等新业态开店数增长213%。永辉超市通过"店仓一体化"改造提升履约效率,大润发依托阿里生态发展O2O业务,这些转型案例显示,数字化能力已成为零售企业生存关键。

对于联华而言,1.46亿元的资产出售或许能缓解短期资金压力,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重构商业模式。在消费分级趋势下,如何平衡全渠道布局与单店盈利,如何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供应链效率,将是这家老牌商超涅槃重生的关键。

延伸阅读:关注「快刀财经」视频号/抖音/B站/小红书,获取更多商业真相解读。我们持续解剖新消费案例,剖析行业变革逻辑,助您把握商业趋势脉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