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83岁硅谷博士放弃高薪创业,折叠车年销4.5亿背后的故事

时间:2025-09-24 20:17:08 来源:花朵财经 作者:花朵财经



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2025年9月初,港交所迎来一位特殊的敲钟人——83岁的物理学博士韩德玮。这位放弃硅谷高薪的科学家,用40年时间将折叠自行车打造成年销4.5亿的产业传奇。

其创立的大行科工(02543.HK)以6688倍超额认购刷新港股纪录,首日开盘暴涨后市值突破21亿港元。在自行车行业被贴上"夕阳产业"标签的当下,这场逆袭背后藏着中国制造业从代工到技术突围的转型密码。

PART.01 一场"折叠革命":从车库实验到全球标杆



1970年代石油危机期间,正在休斯飞机公司参与军用激光研发的韩德玮萌生跨界念头:能否用航天材料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经过四年车库实验,1981年全球首款航空级铝合金折叠车诞生——15秒完成折叠、重量不足10公斤的设计,彻底颠覆传统自行车逻辑。

创业初期,韩德玮与弟弟Henry通过媒体宣传吸引35位投资者,筹得200万美元启动资金。1982年北美品牌注册后,前三年仅获不足2000辆订单,投资人撤资潮与经销商"玩具车"嘲讽接踵而至。

转机出现在1993年台北国际自行车展。凭借独创的"DFS双节棍折叠技术"斩获发明奖后,当场拿下日本经销商5万辆订单。此后十年,大行从台北工厂起步,在深圳、惠州建立生产基地,构建起覆盖68个国家的经销商网络,2000年以年销80万辆创下吉尼斯纪录。

PART.02 性价比消费时代:中产泡沫退潮后的务实突围



当同行将折叠车价格推至8000元甚至2万元时,大行选择主攻1500-3000元通勤市场。2022-2024年消费降温期,其销量从14.9万辆增至22.95万辆,年均增长2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目前在国内折叠车市场占据26.3%零售量、36.5%零售额,稳居行业第一。

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2.54亿元增至4.51亿元,复合增长率33.1%;净利润从3143万元增至5230万元,复合年增长率29.1%。天猫后台数据显示,73%消费者购买用于通勤,复购率超行业平均19个百分点。

这种务实策略精准踩中消费观念转变节点。正如韩德玮所言:"我们不做奢侈品,只做让普通人出行更方便的工具。"灼识咨询数据显示,大行拥有国内折叠车行业最多的113项有效专利,在美国、欧洲及日本另有22项,技术壁垒构筑起核心竞争优势。

PART.03 上市狂欢后的隐忧:产能、代工与转型挑战



产能危机首先暴露。2025年前四个月惠州工厂产能利用率达114.1%,代工比例从2022年的29.5%飙升至65.5%。这导致毛利率下滑:自产车毛利率36.5%,代工车仅29.4%,且前三大代工厂承担70%代工量,质量风险隐现。

社保争议更引发市场担忧。2022-2025年累计欠缴员工社保公积金660万元,同期向控股股东韩德玮分红超6000万元。黑猫投诉平台已出现相关投诉,监管风险与员工不满情绪同步累积。

管理层老龄化问题同样突出。83岁的韩德玮持有88.56%股份,兼任董事长与总经理,整个管理层平均年龄超70岁。电助力自行车转型亦遇阻,目前电助力产品收入占比仅8%,距2027年30%目标差距显著。其3999元定价虽低于Brompton的1.2万元,但较白牌产品1500-2500元区间仍显尴尬。

PART.04 破局之路:技术深耕与全球化突围



面对挑战,大行启动三大战略:募资1.03亿港元建设惠州新厂,2027年投产后年产能将达20万辆,代工比例有望降至40%以下;研发投入从2022年900万元增至2024年1760万元,重点攻关电助力系统与智能锁技术;2025年计划新增50家直营店、80家店中店,并通过抖音直播将线上收入占比提至30%。

出海方面,针对东南亚推出999元低价车型D6,在欧洲设立体验中心,目标三年内外销占比回升至20%。但技术优势保持与海外市场适应成为关键考验:需平衡欧洲环保标准与东南亚价格敏感度,在规模扩张中防范被竞争对手追赶。

大行的转型样本揭示:在性价比消费时代,技术深耕与务实策略比噱头营销更具生命力。百余项专利构筑的中端市场壁垒,证明细分领域同样能诞生行业龙头。但代工依赖、治理结构等问题警示:企业的长期价值,终究要靠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的平衡艺术来实现。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