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黄宇昆
9月2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的“2025全球资管中心评价指数发布暨CLF50秋季会议”上,《2025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数据显示,上海在今年的全球资管中心综合排名中首次跃升至全球前五,标志着中国金融中心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欧金融学与会计学教授赵欣舸。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根据2025年全球资管中心综合排名,纽约继续稳居榜首,巴黎升至第二,伦敦退居第三。上海则从去年的第七位跃升至第五位,首次进入全球前五梯队。具体来看,上海在底层资产和增长率指标上均位列第三,资金来源和资管科技方面排名第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欣舸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全球资管中心的竞争格局正从单一的资本集中向科技赋能的多极化格局转变。他指出:“AI模型、智能投研、智能投顾正在成为未来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上海此次排名提升不仅体现了追赶潜力,更反映了科技对金融中心的深刻影响。”
赵欣舸分析认为,全球资管中心的竞争正沿着两大方向演进:一是科技驱动,AI技术、智能投研和智能投顾成为核心竞争领域,中美两国在此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二是新兴市场承担更多新增金融资产供给角色,孟买和上海在底层资产领域的排名仅次于纽约。
为确保评估体系的与时俱进,本次指数修订新增了资管科技指标,构建了由基础层、市场层、创新层与应用层组成的四维评估框架。赵欣舸强调:“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将资管科技纳入评估体系正当其时。当前,各资管中心已在资管科技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报告》显示,上海在AI风险投资、专利产出和智能投顾应用方面表现突出,不仅在数量上具备优势,更在质量和应用层面展现出赶超潜质。赵欣舸指出:“下一阶段,全球资管中心的竞争将围绕资管科技、底层资产新供给和长期资金制度增量展开。谁能将数字基础设施、AI风投与人才、模型与算法专利、资管场景落地应用串成闭环,谁就更具系统性优势。”
在谈及中国资管行业的突破路径时,赵欣舸表示,境内产品“走出去”和境外长期资金“引进来”是关键。他指出:“目前,中国资管行业需要在规则互认、税负中性和分销网络上进一步发力;同时,在A股、债券、商品与碳资产等的准入、流动性与对冲工具方面加快完善,以提高国际资金的停留周期与交易深度。”
作为中国市场化资产管理的重要高地,上海在吸引外资机构方面成效显著。数据显示,总部设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占内地总数的一半,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均占内地总数的一半左右。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十的机构已全部在上海开展业务,外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数量全国领先,资产管理规模占全国比重近30%。
赵欣舸认为,国内外资管机构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客户、投研与人才三个领域。他指出:“如果外资机构将产品全谱系、投研流程与风控模型、分销与机构合作模式‘原汁原味’带入上海,可能倒逼本土机构在投研、机构销售与养老金渠道上进行深层改造。”同时,他建议上海本土机构借助外资的全球分销网络与合规体系,加快实现UCITS、ETF、专户产品出海,协同海外机构的多市场交易与对冲能力,为境内底层资产提供更深的国际流动性池与风险管理工具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