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金晟新能源三度冲刺港股:18亿债务压顶下的逆袭之路

时间:2025-09-24 21:12:06 来源:节点财经 作者:节点财经



文 / 零度 来源 / 节点财经

在全球动力电池退役潮的冲击下,锂电池回收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作为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企业,金晟新能源近日三度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金公司与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这场不到一年内的第三次上市冲锋,折射出企业18亿短期债务的重压,更暗含着李氏五兄弟试图通过资本市场突围的战略野心。

据《节点财经》梳理,金晟新能源最早于2024年12月20日首次递表港交所,但申请随即失效。2025年9月3日二次递表后,公司于9月17日紧急更新招股文件,新增建银国际为整体协调人。距离首次递表不足一年,这种急切的上市节奏背后,既有18亿短期债务压顶的现实困境,更暗含着李氏五兄弟(李森、李鑫、李尧、李炎及李汪)试图借助资本市场破解发展瓶颈的战略考量。

作为行业少见的兄弟创业团队,五人近20年的环保工程与材料科学经验,曾支撑企业从行业萌芽期成长为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企业。但面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巨头的围剿,这场资本突围战充满变数。

业绩过山车:两年半亏损近10亿的深层困局

李氏五兄弟的创业故事始于2010年。当时国内锂电池回收行业尚处萌芽阶段,多数企业仅从事简单拆解。凭借在环保工程领域的近20年积淀,五兄弟将技术研发定为核心战略:大哥李森主导战略规划,曾主导省级废旧电池无害化处理项目;二哥李鑫带领团队攻克三元锂电池全元素回收难题,实现锂、镍、钴等金属的高效分离;其余三兄弟分别负责生产、供应链与市场,形成完整管理闭环。



这种技术驱动模式曾带来显著优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算,金晟新能源位居全球第二,且是最大的第三方回收企业。但行业激烈竞争下,企业近年陷入"退坡期":2022-2025年上半年,营收从29.05亿元骤降至9.37亿元,净利润除2022年盈利1.51亿元外,其余两年半累计亏损近10亿元。

业绩剧烈波动与产品价格周期直接相关。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锂、镍再生利用产品,2025年上半年占比近80%。以碳酸锂为例,其平均售价从2022年的48万元/吨暴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6万元/吨。高价采购的原材料遭遇成品价格断崖式下跌,导致2023-2024年毛利率出现负值,累计存货减值近2亿元。

《节点财经》分析发现,这种困境暴露出公司在市场预判与风险管理上的短板。定价错配反映对价格走势预判不足,存货减值凸显库存管理缺陷,而面对新进入者的低价竞争,公司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

18亿债务压顶:IPO成破局关键

财务困境在资产负债表中更为直观。2025年上半年,公司资产负债率达73.3%,一年内到期债务18亿元,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661万元。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均降至0.5,短期偿债压力达到临界点。



为缓解压力,李氏团队采取多项措施:2025年上半年与江西银行达成5亿元技改专项贷款协议,将短期债务置换为3年期低息贷款;推动供应商账期谈判,延长原材料采购周期。但这些举措仅是权宜之计,赴港IPO才是破解困局的核心方案。

根据招股书,公司拟募集15-20亿港元,其中30%用于拓展上游原材料资源,25%用于赣州生产基地扩建,20%投入研发,25%补充营运资金。若募资成功,不仅短期偿债压力将大幅缓解,更为业务扩张提供关键资金支持。

在原材料布局方面,公司已提前行动:2025年5月与江西宜春多家电池厂签订退役电池定向回收协议,锁定未来2年不少于10万吨供应;计划在泰国、马来西亚设立回收网点,对接东南亚市场。行业分析师指出:"上游资源稳定供应是回收企业核心竞争力,金晟新能源通过协议锁量与海外布局,可有效降低价格波动风险。"

国企合作资源也为财务改善提供助力。2025年3月,公司与江西铜业合资设立"江西金铜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开展铜-锂协同回收项目。江西铜业的信用背书不仅带来稳定铜资源收益,更帮助金晟获取更低成本融资。

巨头阴影下的生存突围战

当前锂电池回收行业已进入"巨头割据"阶段,第三方企业面临多维挤压:



垂直闭环派以宁德时代子公司邦普循环为代表,凭借"电池生产-使用-回收"全链条掌控力,2024年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全品类扩张派格林美以50万吨年处理能力构建规模壁垒;厂内自循环派比亚迪自建"弗迪回收"体系,将退役电池内部消化。这些模式导致第三方企业获取优质原料的难度持续加大。

更严峻的是,2025年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回收材料失去价格优势,行业陷入"成本倒挂"困境。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超60%中小回收企业营收下滑,而头部企业凭借规模效应逆势扩张,马太效应愈发显著。

面对挑战,李氏兄弟主导的"回收到正极材料"闭环战略进入落地阶段。根据规划,公司将投资8亿元扩建赣州生产基地,退役电池处理能力从15万吨/年提升至40万吨/年,同时建设1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线,预计2026年投产。该产线可将回收资源直接加工为正极材料,跳过中间环节,产品附加值提升3-5倍。据测算,正极材料业务投产后,毛利率有望从当前的3.5%提升至15%以上。

正如招股书所言:"行业周期波动是暂时的,动力电池回收的长期价值不会改变。"在技术、产能与团队的支撑下,金晟新能源的破局之路,需要更多时间去验证。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