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草台班子现象解析:人类愚蠢的五大基本定律

时间:2025-09-25 03:21:06 来源:虎嗅APP 作者: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盖雅普森,作者:盖雅普森,题图来自:AI生成

你是否发现,这个世界常常像一场‘草台班子’的演出?那些看似光鲜的精英,竟会犯下低级错误。这种反差感从何而来?为何社会运转中总充斥着非理性行为?意大利裔美国经济史学家卡洛·奇波拉在1976年提出的‘人类愚蠢五大基本定律’,或许能为我们揭开答案。

作为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社会理论之一,奇波拉的定律通过‘利己’与‘利人’两个维度,将人类行为划分为四类:聪明人(双赢)、恶人(损人利己)、无助者(损己利人)、愚蠢之人(损人不利己)。本文将聚焦第四类群体——那些既伤害他人又损害自身的‘愚蠢者’,并深入解析五大定律的现实意义。


第一定律:低估愚蠢的必然性

人类总倾向于认为‘聪明人占多数’,但奇波拉指出:无论在学术圈、企业高管层还是普通人群中,愚蠢之人的比例始终稳定存在。例如,诺贝尔奖得主中的愚蠢者比例与普通工人相当。这种低估源于对理性的过度自信,却忽视了愚蠢的普遍性。

以诺基亚的衰败为例:2007-2013年间,管理层鼓励‘只报喜不报忧’,导致中层明知智能手机竞争失利却不敢发声。当高层最终察觉危机时,苹果和三星已垄断市场。这一案例印证了定律的核心——集体沉默会放大愚蠢的破坏力。因此,组织需建立‘反对者机制’,如强制要求决策前提出至少3个风险点,以对抗集体性盲区。

第二定律:愚蠢与身份无关

愚蠢并非低学历者的专利。奇波拉研究发现,大学教授与蓝领工人中的愚蠢者比例相同。这种‘高智商愚蠢’常见于照搬模式却忽视现实需求的决策,例如部分互联网公司盲目复制谷歌的‘20%自由工作时间’制度,最终导致项目延期、人效低下。

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解释道:智商解决‘把事做对’,理性解决‘做对的事’。许多高管能攻克技术难题,却在战略决策上犯糊涂,正是混淆了二者的区别。因此,提拔人才时应关注其是否愿意修正错误判断,而非仅看学历头衔。

第三定律:愚蠢的本质是双输

愚蠢者的行为往往造成‘负和博弈’——既破坏社会价值,又损害自身利益。例如路怒症引发的交通事故、内卷市场中‘累死自己,干死同行’的恶性竞争,均属于此类。决策前可通过‘损益四象限’分析,避免陷入损人不利己的陷阱。

第四定律:非愚蠢者的致命盲点

理性者常低估愚蠢者的破坏力。2008年金融危机前,银行风控专员已发现次级贷问题,但管理层认为‘风险可控’,最终引发全球危机。职场中,对‘关系户’的轻视也可能导致核心数据错误,拖累整个团队。

因此,对团队中的非理性行为需零容忍。即使实习生犯错,也应立即纠正——小愚蠢不纠正,终将酿成大灾难。

第五定律:愚蠢比邪恶更危险

相较于有逻辑可循的恶人,愚蠢者的行为更难预测。他们可能因执念(如面子工程)或‘善意’(如将陆地龟放生到河里)引发灾难。职场中,‘执念型愚蠢’同样可怕:例如领导坚信‘加班即敬业’,导致员工离职率飙升、项目进度更慢。

这类人常陷入自恋型人格障碍(NPD),遇到时应保持距离。毕竟,‘惹不起还躲不起’是保护自我的有效策略。

写在最后

奇波拉的定律并非为了嘲讽他人,而是为了自我警醒:职场中没有绝对聪明的人,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陷入愚蠢的陷阱。回顾自身经历,笔者也曾做出过不少愚蠢决策。

真正的理性在于:看清愚蠢的规律,不成为愚蠢的人,不低估其破坏力,并在不完美的组织中守住判断底线。毕竟,管理的本质是理解人性——包括那些不那么光彩的‘愚蠢’部分。

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盖雅普森,作者:盖雅普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84204.html?f=wyxwapp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