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近期,全球有色金属市场因一则突发事件剧烈波动。中国有色矿业、洛阳钼业、五矿资源等龙头股集体大涨,背后是印尼Grasberg铜矿的致命泥石流事故——这座全球第二大铜矿因事故停产,预计到2026年铜和金产量将骤降35%,直接推高国际铜价。
然而,相比自然界的“天灾”,中国矿企在海外遭遇的“人祸”更令人震惊。中国有色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有色”)在赞比亚的投资项目,竟被11名当地农民索赔800亿美元(约合570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腾讯或比亚迪一年的营收总和,甚至引发中国外交部高度关注。
事件起因于今年2月中国有色旗下谦比希湿法公司的一座尾矿坝溃坝。据调查,溃坝原因包括当地人员盗割防渗膜及20年一遇的暴雨冲击。中企反应迅速,24小时内控制溃口,并按政府要求完成修复和赔偿,个体农户补偿已全部到位。
谦比希湿法冶炼有限公司,来自中国有色官网
然而,9月突然有“一百多名民众”提出索赔,实际仅11人授权。其诉求包括:向当地政府“环境修复账户”存入800亿美元,并额外支付2亿美元紧急救助金。这一数字远超赞比亚全年GDP(约300亿美元),甚至超过该国数年财政收入总和。
更讽刺的是,赞比亚政府8月曾表示“水体pH值正常,未发现污染死亡病例”,副总统9月调研时还称赞中企治理成效。法院至今未受理此案,暴露出索赔背后的政治与经济动机。
深层矛盾:贫困、腐败与西方势力干预
数据揭示,赞比亚贫困率接近70%,人均GDP仅1400美元,民众连基本生计都难以保障。当地破坏生态的行为屡见不鲜,但中企因资金雄厚成为“薅羊毛”目标。此外,西方媒体长期抹黑中企,不排除其通过煽动舆论施压,为西方企业回归铺路。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2023年,中水电集团在赞比亚建设的凯大吉水电站(满足200万人用电、灌溉15万公顷农田)运营两年后,被政府以“环保不达标”为由要求将年运营费从1200万美元涨至2000万美元。背后疑似西方企业接盘意图,中企通过合规环评报告才化解危机。
中国有色矿业全球矿山分布,来自中国有色官网
面对海外投资风险,中企策略已发生根本转变。紫金矿业旗下哥伦比亚武里蒂卡金矿自2022年起遭黑帮盗采,政府执法形同虚设。2024年,紫金直接向国际仲裁机构起诉当地政府违反投资协定,案件已进入审理阶段。
赣锋锂业在墨西哥的Sonora项目(锂资源量882万吨碳酸锂当量)因2023年墨西哥修改《矿业法》被取消特许权。2024年5月,赣锋向ICSID提请仲裁,案件正式登记。
天齐锂业在智利遭遇股权稀释,2023年智利推进锂矿国有化后,其持股的SQM公司利润分配权从22.16%降至2025年后的6.6%。天齐持续申诉,展现中企维护权益的决心。
2025年8月,马里法院就中资企业设备扣押案作出裁决,认定执法部门程序违法,要求归还14台挖掘机。这是中企在西非首次通过法律胜诉,标志维权能力显著提升。
中企海外维权底气来自国家支持。中国与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签署的“双边投资协定(BIT)”提供法律保障,企业可通过国际仲裁机构维权,国家层面亦通过外交渠道协调。
“一带一路”风险保障机制为企业提供战乱、政策变动等风险赔偿,降低海外投资损失。同时,中企海外项目保障国内铜、锂等战略资源供应,减少对西方依赖,反哺国家经济发展。
例如,中国有色在赞比亚的铜矿年产能90万吨,远超涉事矿的几千吨产量;赣锋、天齐的海外锂矿则支撑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家与企业形成“互相搭台”关系,共同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向全球。
中企海外投资需坚守合规底线,强化ESG(环境、社会、治理)管理,减少西方舆论攻击空间。同时,通过建设学校、医院、提供就业等举措,让当地政府和民众真正受益,构建长期合作关系。
800亿美元索赔闹剧终将过去,但中企“走出去”的挑战仍在持续。唯有以法律为武器、以国家为后盾、以共赢为目标,才能在全球市场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