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崔悦晨
2025年,港股上市的天津银行(01578.HK)交出了一份颇具看点的中期成绩单。这份新一届董事会换届后的首份财报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资产总额达9656.75亿元,较年初增长4.3%,距离万亿资产规模仅剩343.25亿元的差距。在银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天津银行实现88.3亿元营业收入和20.1亿元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0.8%和1.6%,不良贷款率稳定在1.70%,拨备覆盖率提升至171.29%。
资产质量稳中求进,盈利结构待优化
天津银行的资产扩张呈现明显特征:贷款余额4710.33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公司贷款中的流动资金贷款增加102.3亿元,但个人贷款因互联网合作贷款规模压降而减少79亿元。这种结构性调整直接反映在净息差上——1.47%的净息差较上年同期下降0.13个百分点,低于同期青岛银行的1.60%。
盈利端呈现"双降"态势:利息收入同比减少8.1亿元至151.4亿元,投资收益减少2.3亿元至12.7亿元。这种收益压力在城商行梯队中具有典型性,横向对比显示,天津银行虽以9656.75亿元资产规模领先青岛银行2456亿元,但20.1亿元净利润却低于后者的22.5亿元,凸显出资产定价能力的差距。
十年IPO长跑:从港股到A股的跨越挑战
2025年8月13日更新的招股书显示,天津银行A股上市辅导已进入第二十八期,中银证券与中信证券组成的辅导团队仍在等待关键批复。这条始于2015年8月的上市之路,因涉及H股转A股的跨境监管协调、职工持股计划合规确认等复杂程序,至今仍未完成最后冲刺。
当前制约上市进程的核心因素在于外部审批。该行2025年6月发行的70亿元金融债券及拟发行的400亿元资本工具,均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人民银行的最终批复。这种"审批依赖"特性,使天津银行的资本补充计划与上市进程高度绑定于政策节奏。
区域竞争格局下的战略突围
作为京津冀区域金融龙头,天津银行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区域性银行的转型路径。自2000年天津城市合作银行成立,到2007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再到2015年H股上市募集150亿港元,该行通过"区域深耕+特色业务"战略,实现了从地方银行向区域龙头的蜕变。
但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同属天津国资的渤海银行,2024年末资产规模已达1.8万亿元,是天津银行的1.87倍。这种规模差距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反映在客户基础、服务能力和市场影响力等维度。2024年数据显示,天津银行客户贷款余额4500亿元、存款规模5000亿元,虽保持增长但增速落后于头部城商行。
破局关键:质量优先的转型之路
监管政策的变化为天津银行带来新考验。自2022年兰州银行上市后,A股银行IPO陷入三年空窗期,顺德农商行、广州银行等多家排队银行相继撤单。当前审核重点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要求拟上市银行在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处置等方面达到更高标准。
天津银行的破局需要完成三重跨越:首先补齐跨境监管协调、职工持股合规等外部批复;其次提交经完善的IPO申请材料;最后通过证监会注册并完成发行。新班子组建后,该行在战略调整上动作频频,2025年拟发行的400亿元资本工具若能获批,将显著增强资本实力。
这场持续十年的上市长跑,既是考验也是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区域红利、数字化转型催生的服务创新,以及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的预期,都为天津银行的价值重塑提供着支撑。市场正密切关注,这家距离万亿资产仅一步之遥的城商行,能否在2025年突破IPO最后关卡。(思维财经出品)■
天津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