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薛鹤翔:大宗商品如何精准预测美国PPI变动?

时间:2025-09-27 20:02:38 来源: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作者: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薛鹤翔、陈梦赟(薛鹤翔系申银万国期货研究所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



摘要:美国PPI核心机制与大宗商品预测模型

美国PPI定义与编制方法

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由美国劳工统计局(BLS)编制,衡量国内生产商销售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变化。其核心分类体系为最终需求-中间需求(FD-ID)PPI,覆盖最终商品(权重29.7%)、最终服务(67.7%)和最终建筑需求(2.6%)。编制范围涵盖采矿、制造业全领域及服务业70%收入,每月从2.5万家企业采集超10万个价格数据,采用修正拉式公式计算。

与中国的PPI相比,美国PPI覆盖商品和服务双领域且服务业权重更高,而中国PPI聚焦工业品出厂价格,反映两国工业与服务业经济结构的差异。

大宗商品预测PPI环比的核心逻辑

通过筛选原油、小麦、天然气、铜等高频价格指标,构建线性回归模型预测PPI环比。结果显示:

  • 原油是PPI环比波动的核心驱动因素,当期与滞后1期合计贡献达40.63%
  • 能源类商品(原油、天然气)综合贡献最大,天然气滞后效应持续2个月
  • 铜价存在2个月传导时滞,长期滞后影响显著
  • 小麦当期与滞后1期价格合计贡献超25%,农产品价格影响突出








大宗商品预测PPI同比的传导机制

基于原油、小麦、天然气、铜的同比价格构建回归模型,加入1阶、2阶和12阶滞后项后,模型解释力达86.6%。关键发现:

  • 原油贯穿短期、中期、长期,当期与12阶滞后项均显著
  • 铜价基数效应突出,一年前同比变动贡献超20%
  • 天然气与小麦滞后2期价格仍有显著影响,但天然气长期基数效应较弱








风险提示:模型应用需谨慎

  1. 样本覆盖不全可能导致预测偏差
  2. 时滞性与基数效应可能影响模型精度
  3. 未纳入解释变量可能遗漏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