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预制菜风波尚未平息,西贝文学却以另一种魔幻姿态闯入公众视野。这家餐饮品牌近期连续发布的两篇营销文案,不仅未能挽回品牌形象,反而因脱离现实的剧情设计引发全网群嘲。从7岁孩童哭求吃饭到店长获赠房产,西贝的营销策略究竟踩中了哪些雷区?
第一篇引发争议的文案以店长视角讲述了一个温馨故事:7岁的毛毛自两岁起便是西贝忠实顾客,五年间从未遭遇食品安全问题。然而近期舆论风波导致母亲决定暂停光顾,毛毛得知后当场抱住店长大腿痛哭,声称'以为再也吃不到西贝了'。最终母亲妥协带其到店,孩子进门便上演了这场情感大戏。
这篇充满戏剧性的文案发布后,立即遭到网友全方位吐槽。有人质疑7岁孩童身高已达1.2米却仍会'抱大腿哭'是否暗示营养不良;有人嘲讽'五年无事故'竟成为宣传卖点,暴露企业安全底线之低;更有网友犀利指出:'从未见过孩子闹着要吃正餐,除非是含上瘾成分的食物。'
面对舆论压力,西贝迅速删除首篇文案,但另一篇更离奇的'爽文'随即被网友扒出。这篇题为《我给大爷一碗汤,大爷送我一套房》的文案,讲述2002-2004年间,17岁的女店长因免费为老人提供羊肉汤,最终获赠北京房产的传奇经历。文中强调老人常来消费,店长'伺候得舒服',最终老人住养老院前决定赠房。
这篇文案引发的争议更为猛烈。网友首先质疑故事真实性:'大爷随口一说,你还当真了?'更有人发现法律漏洞:按文中'17岁工作两年'推算,店长15岁即入职,涉嫌违法使用童工。即便故事属实,网友也认为这仅反映个人魅力,与西贝品牌毫无关联:'人家是要送房给店长,又不是给西贝。'
两次营销翻车背后,暴露出西贝对消费者认知的严重误判。在与罗永浩的舆论交锋中,贾国龙曾高调开放后厨自证'非预制菜',却忽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普遍定义。更讽刺的是,其早年曾公开宣称'好菜都是预制的',如今却完全否认,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加剧了信任危机。
分析两次文案失败原因,核心在于'脱离现实,轻视消费者'。7岁孩童哭求吃饭的情节,反而引发对食品添加剂的担忧;'赠房'故事则将餐饮服务神化,仿佛开的是洗浴中心而非饭馆。消费者真实诉求其实简单:口味达标、环境服务过关即可,即便价格偏高也能接受。但魔幻营销非但未提升好感,反而暴露了企业家的认知偏差。
这种现象折射出部分企业家的通病:成功带来的迷之自信。他们热衷于输出管理哲学,将个人价值观强加于消费者,却忽视市场真实需求。正如网友所言:'不是消费者傻,是你们太把自己当回事。'当企业一再挑战公众底线,被抛弃只是时间问题。
在餐饮行业,西北菜系本就缺乏高端品牌,西贝若能专注产品与服务,本可占据生态位优势。但过度依赖魔幻营销,不仅消耗品牌公信力,更将消费者推向对立面。正如网友总结:'好好做饭不行吗?非要把玄学带进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