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美国近期国际行为引发争议:规则破坏者还是强权霸主?

时间:2025-10-15 08:34:20 来源:牛弹琴 作者:牛弹琴



国际规则与强权逻辑的碰撞:美国近期行为引发全球关注

近期,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一系列单边行动引发广泛争议。从拉美海域的军事打击到干涉阿根廷选举,再到对西班牙的关税威胁,这些行为不仅挑战了国际法基本准则,更暴露了美国对霸权地位的执迷。当规则制定者成为规则破坏者,世界秩序的根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动摇。

国际水域的“致命打击”:证据与程序的双重质疑

10月14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宣布,美军根据其作为总司令的授权,对一艘涉嫌贩运毒品的船只实施致命打击。此次行动在国际水域进行,造成船上6名人员死亡。特朗普强调“没有美军人员伤亡”,并配发袭击爆炸视频以彰显“战果”。



然而,这一行动引发拉美国家强烈不满。委内瑞拉指责美国“滥杀无辜”,称其毫无证据便实施打击。更令人担忧的是,美军仅凭“情报”就采取极端手段,而历史上美国情报失误的案例屡见不鲜。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在联大演讲中直言,美国在加勒比地区的导弹部署“阻止毒品”只是借口,真实目的是“征服南方人民”。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兰德·保罗也批评称:“美化未经审判就杀人,是一种多么卑鄙和轻率的情绪。”据统计,美军已发动5次类似袭击,至少造成27人死亡。这种将军事行动凌驾于法律程序之上的行为,究竟是反恐必要手段,还是海盗式强权?

选举干预的“明码标价”:阿根廷成为最新案例

同一天,特朗普在白宫会见阿根廷总统米莱,后者赠送一封提名特朗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裱框信件。特朗普欣然接受,并公开表示:“如果米莱输了,我们就不会对阿根廷慷慨。”



此时正值阿根廷关键选举前两周,美国财政部宣布通过200亿美元双边货币互换帮助阿根廷干预外汇市场。西方媒体普遍认为,这是美国对米莱的公开支持。特朗普的直白表态,将国际关系中的“胡萝卜与大棒”策略推向极致,也引发对干涉他国内政的广泛质疑。

签证吊销与关税威胁:规则破坏者的双重标准

美国对规则的践踏不仅限于拉美。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在纽约痛批美国禁毒政策后,美国随即吊销其签证。尽管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各国官员赴联大应享有签证便利,但美国却将这一国际义务作为政治工具。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身上。今年联大期间,因美国阻挠,阿巴斯未能获得签证,只能通过视频发表谈话。而在盟友关系中,美国同样奉行双重标准。特朗普批评西班牙未将国防开支提高至GDP的5%,威胁对其征收关税,甚至考虑将其踢出北约。然而,北约数据显示,美国自身军费占比仅为3.4%,却要求其他国家履行更高义务。

西班牙的“不配合”:加沙问题成为导火索

美国对西班牙的施压,部分源于其对以色列在加沙行动的态度。西班牙一直强烈批评以色列滥杀无辜,首相桑切斯在10月14日强调:“加沙停火协议不意味着以色列的行为应该被遗忘,不能有罪不罚。”这种在西方国家中难得的正义立场,却成为美国施压的理由。



中国的立场:国际道义与规则的坚守者

面对美国在拉美的强势行动,中国在安理会明确表态。中国代表指出,美方在所谓“国际海域”单方面、超出合理限度对他国船只进行执法,侵犯人员生命权等基本人权,对航行自由与安全构成威胁,并可能影响各国依法享有的公海自由。中方强调,相关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威胁地区和平与安全。



霸权迷思的代价:实力与道义的失衡

美国近期的一系列行为,暴露了其对霸权地位的深度迷恋。从拉美到欧洲,从军事打击到经济施压,美国似乎认为自身实力足以凌驾于国际规则之上。然而,历史反复证明,失道寡助是霸权者的必然结局。



当美国将“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作为外交信条时,或许应反思:一个依靠强权而非道义维系地位的国家,最终将失去世界的尊重。正如中东外交官的名言所警示:“如果美国看到美国正在做的事情,美国一定会入侵美国,并从美国暴政下解放美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