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一则声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有不法机构伪造‘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技能鉴定专用章’,虚构‘卫生健康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公然制售‘山寨证书’。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职业资格证书领域的乱象,更再次提醒我们规范职业认证体系的重要性。
‘山寨证书’现象并非首次出现。从早先被曝光的‘速成心理咨询师’证书,到如今假冒‘技能鉴定’的各类证书,可谓花样百出、层出不穷。不法分子往往瞄准热门行业,利用劳动者提升就业竞争力、寻求职业转型的迫切心理,伪造并售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行为不仅让劳动者蒙受经济损失,还严重扰乱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损害了用人单位的权益。更严重的是,虚假资质可能流入健康医疗等关键领域,从而引发公共安全风险。
面对‘山寨证书’的泛滥,必须从监管、引导与供给等多个层面共同完善应对之策。
市场监管、人社、公安等部门应探索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不法机构伪造公章、虚假宣传、非法制证等行为开展全链条打击。同时,要动态关注新兴领域或热门行业的证书需求,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和风险提示,让不法分子无所遁形。通过强化监管,可以有效切断‘山寨证书’的源头,减少其流入市场的可能性。
有关部门可通过图解海报、社区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普及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曝光典型案例,提升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也应提高警惕,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国联网查询’等官方渠道核查证书真伪。通过加强引导,可以筑牢公众对‘山寨证书’的防线,减少其受骗的风险。
在严厉打击非法行为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正规职业技能培训,扩大优质培训资源供给。各地人社部门可推动企业、院校等用人单位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使人才评价更贴近行业实际需求。通过优化供给,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山寨证书’的生存空间,维护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邹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