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纵横

金观平:解码‘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的成功密码

时间:2025-10-20 08:31:2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经济日报



在全球经济被‘动荡’和‘不确定性’笼罩的当下,中国经济却以稳健的姿态持续上升,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一抹亮色。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的里程碑,5年间的经济增量相当于再造一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那么,‘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究竟做对了什么,才能化挑战为机遇,让不确定成为确定?

党中央总揽全局,把航定向是关键

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保落实,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应对风险挑战、破解发展难题、保持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它为我国经济长期发展提供了‘稳定锚’,确保了经济航船在风高浪急中稳健前行。

以今年9月为例,我国进出口总值达4.04万亿元,同比增长8%,为今年以来月度最高增速。即便面对个别西方国家的关税大棒,我国进出口规模依旧站稳20万亿元台阶,创历史同期新高。外贸的顶住压力、平稳增长,不仅体现了经济的韧性,更与自上而下的及时响应密不可分。从拓展外贸‘朋友圈’,到加快落实党中央对内外贸一体化的部署,再到行业协会、电商、商超等纷纷畅通渠道,推动‘出口转内销’,我国外贸企业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办好自己的事的定力、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果断,让我们能够高效调动各种资源,筑牢风险防线,针对性谋变;在危机中育新机,化被动为主动,前瞻性应变。疫情冲击下,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增强企业发展信心……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运筹帷幄,我国经济才一次又一次渡过难关、解难题。

善于将发展总目标分解为若干具体目标,将改革总过程分解为若干具体过程,是我们党全面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通过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我们党将战略目标与发展政策、具体举措有机统一起来,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连续性与政策稳定性,释放确定性信心。

观察‘十四五’以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到‘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从‘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到‘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到‘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政策衔接紧密,不搞‘急转弯’。

新形势下,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筑牢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石。

战略规划与宏观政策联动,释放发展新动能

世界屋脊上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见证着一项超级工程的诞生。这个项目早在4年多前就被纳入‘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建成后或将改写全球能源版图。到今年底,102项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将全部完成规划目标,为扩大有效需求、畅通经济循环构筑新支撑。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其优势在于,通过引导资源要素跨周期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而与宏观调控的联动能进一步放大优势,强化政策效果。

5年规划周期介于短期与长期之间,兼具刚性与弹性。它既能提供中长期愿景,稳定市场预期,也便于调整宏观政策,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当五年规划与长期战略、年度计划衔接时,意味着‘宏伟蓝图’与‘施工图’对应,宏观经济短期之‘形’与长期之‘势’结合。

战略规划谋‘势’。随着我国‘大进大出的环境条件已经变化’,党中央因时因势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内需’‘创新驱动’等,均被列为‘十四五’规划的战略导向。今年4月,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原来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的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依靠内需和创新驱动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宏观政策塑‘形’。2024年二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压力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回落,股市楼市承压,市场预期走弱、滋生忧虑情绪。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打出逆周期调节‘组合拳’,统筹财政、金融、消费、投资、房地产、股市、就业等领域,指向稳增长、扩内需、稳企业、稳楼市、稳股市等多重目标,有力提振市场信心,对顺利实现全年增长目标起到重要作用。

‘形’的调控,顺应‘势’的谋划。‘形’与‘势’统一,强化了预期管理,凸显我国宏观经济治理能力的提升。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激发市场活力

有西方学者这样评价我国的五年规划: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这句比喻生动描绘了亿万经营主体在政策与营商环境的滋养下茁壮成长的图景。

有效市场通过价格信号与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为政府通过宏观审慎管理与战略引导,防范化解风险,统筹发展与安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指向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代课题。

让市场更有效,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工智能强势崛起,涌现出深度求索(DeepSeek)大模型、国产人形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需要市场发挥有效作用。企业对市场需求反应最灵敏,对技术升级意愿最强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民企勇担国家科技攻关重任,才能产出更多符合实际需求的成果。

让政府更有为,意味着不断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矫正市场失灵。政府不能‘放手’,而要千方百计为企业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基础研究领域公共属性明显,更有赖于政府投入;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能力与资金,需由政府引领搭建共性技术平台等。

一段时间以来,从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到印发《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再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一系列举措瞄准完善市场规则,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了更有力法治保障。‘两只手’相得益彰,推动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达成这些目标,‘十五五’成为关键跃升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直面挑战,真抓实干,中国经济必将交出更有分量的答卷。

《纽约时报》不久前刊文称,一个属于中国的世纪可能已经到来;有国外学者感叹,如果说下个十年将是亚洲的十年,那是因为中国继续投资于长期性国家计划。这正是我们的优势,蕴藏着以‘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的秘诀。(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